“从问题到方程”说课稿(发表于《初中教学研究》)
(2010-04-07 14:09:05)
标签:
说课稿原创教学案例 |
分类: 教学案例 |
4.1从问题到方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从问题到方程》的第1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这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工具,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本节课《从问题到方程》是本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了许多“做数学”的内容,让学生经历和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从而体现本套教材“做数学”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对简单方程有所认识,要注重联系实际,淡化概念教学。课上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尝试,不多作展开,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加强对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
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方程问题)的过程;
2、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天平及砝码;PowerPoint课件
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五、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上小学时觉得应用题较难,有同感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上了中学后,老师发现应用题也不太难了,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为引出课题做铺垫。
师:在天平左右两边各放一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球,天平平衡了,为什么?
生:天平两边的小球质量相等。
师:变一下,天平如图放置又平衡了,又说明了什么?你能求出小球的质量吗?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由天平实验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等量关系,引出课题,从问题到方程。(板书)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在天平问题中,你能用方程求出小球的质量吗?
如果设两个相同小球的质量都是xg,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中包含等量关系,方程是表达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天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探究二:某排球队参加排球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该队胜了多少场?
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1)
(2)
(1)
(2)
(三)应用巩固
1、例题:
七年级(1)班共有40人,男生比女生多4人,你知道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1)如果设女生有x人,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设男生有x人,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通过两个不同的未知数的设立,明确未知数的实际意义,正确列出方程,并注意解题的步骤。
2、归纳: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觉得我们怎样规范地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从问题到方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1)
关键是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感受,交流发言,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全面深刻地掌握从问题到方程的解题步骤。
3、练习:
用方程描述下列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一头半岁的蓝鲸体重22吨,90天后体重为30.1吨,如果设蓝鲸体重平均每天增加x吨,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2)把50kg大米分装在3个同样大小的袋子里,装满后还剩余5kg,如果设每个袋子可装大米xkg,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3)据资料,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0C。现测得某山山脚下的气温为15.20C,山顶的气温为12.40C。如果设这座山高为xm,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在下面巡视其他学生的解题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很顺利的寻找到问题中所存在的等量关系,并适当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以上的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
(四)思维拓展
1、军军今年5岁,爸爸今年32岁,如果设x年以后军军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
2、七(1)班分两组参加学校某项活动,第一组16人,第二组28人,现在要重新分组,使两组人数相同。如果从第二组调x人到第一组去,那么怎么列方程?
变一变:
若现在重新分组,需要从第一组调多少人到第二组,能使第二组人是第一组的3倍?
3、请选用以下提供的信息,编写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题。
①香蕉3元/千克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地选用这三题。
【设计意图】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通过变式教学,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出题、再解题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学好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五)心得体会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
【设计意图】请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课后延伸
2、请你根据方程:2x+3(x–1)=27,自编一道应用题。(选做题)
【设计意图】
1、
2、
3、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4.1 |
||
探究一…… 探究二…… 例题…… |
归纳…… 练习…… |
多媒体演示区 |
这样设计便于突出知识目标。
①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②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③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