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抖动→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患者四肢失养
(2024-02-05 16:13:01)
一到夜里就四肢抖动→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患者四肢失养,于是就血虚生风,出现肢体抖动,到了晚上,气血尤为不足,血虚生风更甚,抖动会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就得补气血、养心脾为主→归脾汤加减
转藏全屏朗读打印复制全文分享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把这个医案故事,再从头到尾地说一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58岁。他这个毛病,已经持续十个月了,就是只要入夜躺在床上,大概十点钟左右,他就四肢抖动,而且抖动的频率还相当快。抖到什么时候呢?就是凌晨三四点。严重的时候,天快亮了,他依然在抖。
由于夜里总抖啊,患者就睡不好觉,所以白天就特别没精神,头晕眼花,无法看书读报,也无法写字,整个人精神恍惚,烦躁不安。
怎么才能不抖呢?患者最后求治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弱微涩,苔白,舌质淡紫,整个人面色暗淡,萎靡不振,身体和精神都很倦怠,不想多说一句话。
这时候,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党参、当归、茯苓、远志、炒枣仁、何首乌、生山楂各15克,黄芪、女贞子各30克,土白术、炙甘草、木香、桂元肉、生龙牡各10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用药21剂以后,夜间睡眠恢复正常,不再四肢抖动。而且, 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是1991年,在《中医杂志》上刊发的验案。
这里头,除了丹参、龙骨、牡蛎、女贞子、山楂、首乌外,基本用到了归脾汤。
道理很简单,这个患者的状态,呈现出心脾两虚的特点。脉细弱微涩,这是血虚,血行不畅。舌质淡紫而苔白,这也是舌体失养的表现。脾气虚,则懒言乏力,体倦神疲。心血虚,则面色无华、头晕眼花、精神恍惚、烦躁不安。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患者四肢失养,于是就血虚生风,出现肢体抖动。到了晚上,气血尤为不足,血虚生风更甚,抖动会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就得补气血、养心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