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藤\败酱草
(2023-11-28 09:49:28)下面红藤,传统这个豆科植物,因为它的茎切片了以后,皮的内部,和另外这个放射性的车轮状的花纹,都是红色的,所以把它称为红藤。但是植物的来源,从植物学的名称里面,它叫大血藤。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从九五年版开始,就把药的正名就用它的植物名来代替了。所以红藤就可以改为大血藤,因为《药典》是国家的法典,法典上都把它称为了大血藤了,所以名称我们把它改过来,这是当时没有注意(改过来)。它的正名现在应该叫大血藤,它是它的植物名,但是我们在很多古文(献),方剂里面,没有用大血藤名称,比如说治疗肠痈的有名的红藤饮,那就是用红藤作为正名,在古代文献也是这样的,所以要注意。古文(献)里面的红藤,我们现在改为了大血藤,名称发生了变化,必要性有多大,当然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传统就叫红藤,文献就这样子记载,临床医生普遍地都知道红藤,而不知道大血藤,知道大血藤是搞植物的,搞生药的比较熟悉,利弊都是有的。红藤清热解毒,那么主要用于疮痈,也是什么疮痈都可以使用,但是相对来说,更多的是用于肠痈,肠痈就相当于现在的急性的化脓性的阑尾炎,急性化脓性的阑尾炎,认为这是热毒瘀滞,在大肠局部出现的一种痈脓,它不但是有热毒壅盛,而且还有瘀血阻滞,那么这个药,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整个疮痈在初起的阶段,我们前面都讲适当的配伍一点活血化瘀的药,有利于疮痈红肿疼痛的消散,是一个重要的辅助的配伍的一类药,那么这个药就两个功效兼有,所以任何一种疮痈,不管内痈,外痈它都是能治疗的,治疗的同时两个功效都同时发挥作用。所以对肠痈,前人用得更多一些,更强调认为它是治疗肠痈的一个要药。那么治疗肠痈的时候,尤其是在早期,因为瘀血也比较明显,要应用得更多。那么它专门可以作为一个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药物,用于瘀血疼痛证,比如说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妇科病当中的月经不调,因为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都可以使用。那么风湿痹痛,局部也有瘀血阻滞,再加上前人认为藤类的药,它还能够通络,能够疏经通络。所以在风湿痹证当中,它一方面活血化瘀,一方面舒经通络,广泛地使用于这样一些的瘀血疼痛证,是关于红藤简单的情况。那么红藤,又出现了很多同名异物,有些地方的红藤不是大血藤,这个需要注意,说明一下。
另外下面一个药败酱草,那么败酱草,是败酱科的一个草本植物,经常和红藤配伍在一起,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止痛,所以这两个药物的功效完全是一样的,它也是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疮痈肿痛,不管是在内的、在外的。两个药,但是相对来言,红藤就是大血藤,在清热解毒的方面,不如败酱草,要逊色一点,稍次于败酱草,但是活血化瘀,败酱草又不如红藤,所以两个药在两种功效方面,互有优势,这也是一个优势互补,所以也经常在治疗疮痈的方剂当中使用。当然败酱草,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同样也可以用于刚才说的跌打损伤,尤其是妇科的一些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也是可以用的,相对来说跌打损伤啊或者风湿痹证用得少一些,由于红藤的清热解毒作用不如败酱草,那么败酱草就是一个清热解毒作用比较强的,所以目前败酱草应用,远远不止用于疮痈,也是根据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把它作为一个很多感染性,急性感染的一些病证(的用药),比如说治疗呼吸道感染啊,肝胆啊,或者泌尿道的感染,一些急性炎证都用败酱草,尤其是妇科的一些炎证,比如说盆腔炎,子宫内膜炎。中医可能认为热毒啊,或者湿热比较重的,都用败酱草来治疗,临床都有比较好的效果,所以这个药也在清热解毒方面,在清热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现在还把它作为一个安神药来使用,药理研究的时候,败酱有很好的镇静、催眠作用,所以有的人在安神的方或者安神的一些中成药当中加上了这个药物,这个供大家参考。前面这一组药,主要就是治疗疮痈的。这一组的药其实从教材上的要求都比较简单,清热解毒,以疮痈为主,至于供大家参考的现在临床应用的发展,在我们考核的时候不要求,有相当的多的药又能够清利湿热,还能够用于湿热病证,这个需要注意,大家尤其要注意的多数治疗疮痈的清热解毒药,前人认为(有)一个最佳的疮痈,如鱼腥草的肺痈,蒲公英的乳痈,紫花地丁的疔疮,比如就土茯苓的梅毒,或者解汞毒,红藤、败酱草的肠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