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热解毒

(2023-11-28 09:37:22)

第一味药就是第105页的鱼腥草,那么鱼腥草在古代本草文献里面,它的正名,就是我们教科书上它的植物来源,三白草科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蕺菜,草字头的下面一个(戢),也是一个姓。蕺菜现在不常用,很多人都不认得,所以我们现在正名已经不用名称了,由于这种草本植物含有一个很特殊的气味,有的人说它会有一种鱼腥味,其实和鱼腥味还是区别很大,鱼腥草的气味,其实应该说要芳香一些,较清爽,所以鱼腥草又是一个很多人喜欢食用的一个疏菜或者野菜。尤其在西南地区,很多人都喜欢把它作为佐餐用,而且有营养和保健效果的一种蔬菜或者一种野菜,所以根据它的气味,所以鱼腥草最强调它的芳香,腥实际上也是一个真实的气味的一种表述,所以我说这一类的药很多味都与它真实的味有关,甘、苦,包括鱼腥草的腥,都是这样来的。鱼腥草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当然按照传统的认识,它主要是用于热毒疮痈,对热毒疮痈,鱼腥草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局部用新鲜的捣绒了以后敷,也有明显的解毒消肿的这种效果,对于外痈可以用,内痈也可以用,但是结合它的长于清肺热,有的书上就是说它清肺排脓,其实它确有一点排脓的作用。排脓,也包括了祛痰止咳在里面,其实肺上的排脓和排痰常常是混在一起的,表现在肺,它也表现出了祛痰止咳,所以结合起来,鱼腥草历来就是治疗肺痈咳吐脓痰的一个最重要的药,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治疗肺痈的首选药,因为肺痈本身也是一个热毒郁结在肺而化生的一种痈脓,就是现代医学当中的肺脓疡、肺脓肿,有发热、胸痛、咳吐脓痰这样为主要的临床特征,那么它既可以清热解毒消除病因,又可以通过它的清泻肺热,它的热毒主要表现在肺,更主要它能够祛痰排脓,那么肺痈,往往随着大量脓痰的咳出,症状会随之相应的减轻,这是临床见到的一个现象,所以它祛痰排脓,也是一个针对肺痈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把这些结合起来,清热解毒,清泻肺热,又包括了祛痰排脓,所以是长于用于肺痈咳吐脓痰的药效学的基础,是几种功效的一种综合的发挥,如果单独把它作为一个清泻肺热的药,那么现在就用于一般的肺热咳嗽,痰比较黄稠,所以现在的鱼腥草,常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也用于急性的支气管炎,或者慢性的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这些都可以使用,而且现在还有注射剂,鱼腥草的注射剂,过去临床医生很喜欢使用,尤其是在呼吸道的一些急性感染当中广泛的使用,但是最近,就是有一点问题,一个是鱼腥草它的作为注射剂的有效成分,也是芳香性的挥发性成分,不稳定,所以在质量控制的时候,现在是药厂觉得比较为难的一个事情,质控有一定的问题,而且最近陆续发现了一些注射剂引起了不良反应,所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近公布的临床医生要认真、高度重视的(药物),当然很多有不良反应的药,其中西药占多数,中药里面也提到了鱼腥草的注射剂,有的可能以过敏反应,就变态反应为主,当然也有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我们在使用鱼腥草注射剂的时候,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观察,提高这方面的警惕,因为注射剂应用很广,相对来说发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可能就多一些,尽管比例低,但是使用很普遍,所以总量可能也就会多。顺便谈一下,供大家参考。当然我们这里是介绍鱼腥草的生药,不存在,不但不会有这方面的不良反应,而且作为食品,作为疏菜,都可以,比如说在西南地区它有一些肺热咳嗽的人,那么可以用鱼腥草,新鲜的,把它清洗干净了,加一点调味品盐啦,比如说酱油、味精,就这样子就可以吃了,有的就用鱼腥草全草来煎汤或者炖汤把它作为食疗,就是和一些肉类啦,或者其它的绿豆这些啊,作为食疗的,供这类的患者使用,这是在清肺热。其实在临床上,现在它不仅仅是清肺热,胃热、肝热这些,出现了,比如说胃热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它也可以表现为清胃热或者清热解毒,利咽喉,肝热引起的一些头昏头痛啊,或者些耳道流脓啊,它也可以用鱼腥草来治疗。另外鱼腥草,也有利尿的作用,它表现在清利湿热,所以它也可以治疗众多的湿热病证,尤其用得多的是湿热淋证,所以有的书上,就强调它的重点,把鱼腥草的功效,叫作利尿通淋,强调它主要用于湿热淋证,其实用清利湿热更准确,它除了主要用于湿热淋证以外,其它与湿热有关的,都有明显的效果。所以这清利湿热,和前面我们(学)的清热燥湿,它的主治证是大同小异,都有比较广的范围,只不过苦燥,清热燥湿是从它的滋味,苦味很明显角度来总结的。清利湿热,它一般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认为湿热是从小便排出,其实它们治疗的病证的对象,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功效,从中医的理论总结它是属于不同的功效,但不同的功效,它有很大的相似性,它都是清除的是湿热邪气,那么燥湿是怎么清除的,不清楚,现在只是联系到它的苦味,那么这一类的药,它有利尿,就认为它是通过利尿来排除的,就这么一个细微的区别。鱼腥草是一个很芳香的药,所以在临床实际是常常用鲜品,有时候可以生用,那么不管鲜品或干品,作为汤剂的时候,不应当久煎,久煎了因为它的芳香性的成分不稳定,不但明显的减少,而且它也容易破坏,所以我们书上在使用注意里面,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这是在这一类药当中,也是比较特殊的,这是关于鱼腥草的情况。

  下面蒲公英,蒲公英是菊科植物,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叶,就是布在地面上,布地而生的,就象波菜这一类的,然后它开黄色的头状花,它的果实,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吹,满天的飞散,实际上它就是聚合的它的一些果实,种子,在这里面,很熟悉的一点,整个植物它有白色的汁液,掐断了以后流出来的,所以大家都容易识别,但是这蒲公英,在古代的文献当中,它就叫地丁,它所以叫地丁,就是它的这些叶片,布地而生,好象它展开来以后,贴在地面上的,有一个主根很粗,而且主根很长,所以好象一个钉子,钉在地上的叶片布地而生,主根比较粗、比较长,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一个药,叫作紫花地丁,我们后面要讲,那么相对来说,蒲公英是开黄花的,所以在有的本草文献里面,就把蒲公英又叫作黄花地丁,那么为了和紫花地丁在药名上不混淆,所以我们现代的中药学就用它的植物名,蒲公英,作为正名,过去的地丁的名称就不再保留,但是在使用古方的时候,尤其是在《本草纲目》之前的这一些方剂里面,如果我们见到了地丁,指的主要应该是蒲公英,因为蒲公英是《新修本草》就开始收载,那么它比《本草纲目》要早将近一千年的历史,所以这两个地丁,它入药有先后。蒲公英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它也是可以用于各种疮痈,和鱼腥草一样,也是内服、外敷,内痈、外痈都可以广泛的使用,首先要肯定它的广泛性,但是前人在肯定广泛性的同时,认为(这)药它更适合于乳痈,乳痈那么就是乳房红肿、疼痛,尤其是产妇,如果乳汁不通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那细菌在里面生长、繁殖,中医认为乳房,属于足阳阴胃经,乳头,属于足厥阴肝经,属于肝胃,那么蒲公英,它主要就归肝胃经,所以它归经与乳痈有针对性,现在的研究认为,它能够使乳腺管通畅,能够疏通乳腺管,那么乳痈,很多就是因为乳汁瘀积在乳腺管里面了,那么细菌在里面繁殖,所以不管说中医传统的理论和它的经验,从现在的基础研究,它也是在这方面发现是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们很多书上都是说它是治疗乳痈的一个要药,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一的第三行到第四行,故对热毒壅结于肝胃而发为乳痈者,尤多用本品。就是有的书上说的长于治疗乳痈,是相对而言,当然真正的乳痈,急性乳腺炎,那么只是说蒲公英比较常用,那也不是单用,单用可能力量还是比较单薄,因为乳痈,除了大量的清热解毒,解毒消痈,可能还是要加上一些疏肝理气的,或者活血散结的这样的一些药物,可能会增强临床的疗效,它的清热解毒,那么除了对疮痈以外,现在对温热病,比如说治疗流行性感冒啊,或者一些急性的传染病的早期,那么蒲公英,也把它作为一个清热泻火的药在使用,它(还有)多方面的,比如说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这些都可能是热毒所致,所以说它清热解毒实际上是应用非常广泛。另外,它又是一个清脏腑热的药,清脏腑热,除了它和治乳痈一样,它作用于肝胃,所以肝热引起的目赤肿痛,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局部用蒲公英来煎汤,洗,局部的涂擦或洗,都有一定的效果,有的用来点眼,那么肝热引起的比如说头昏、头痛啊,耳道流脓啊,胃热,尤其现在治疗急性胃炎,这种属于胃热证的,那么现在认为胃炎啦、胃溃疡啊这一些病,与那种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关系非常密切,蒲公英,也是对这种杆菌有比较好的敏感性,所以很多医生在治疗胃的一些急性炎证,或者溃疡病这一类,那么中医是认为就是广义的胃热,包括咽喉肿痛,其实它也可以与胃热有关,把它作为一个清热泻火的药,对肺热咳嗽,现在用于很多肺的感染,和刚才讲的鱼腥草一样,使用很广,另外它也能够清利湿热,也是以治疗淋证为主,很多湿热,比如说黄疸性的肝炎,湿热黄疸这些蒲公英都有一定的效果,那么蒲公英也可以作为野菜,所以它也是甘味的药,就说(该药)本身不苦,所以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良反应,作为汤剂,用量在临床上往往也比较大,所以我们书上,煎服干品都常常用到30克,鲜品可以用到50~100克,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可以食用的一种草本植物,而且在有的国家的民族医学,比如说南亚、象印度这一带把它作为一个健胃剂,它不但不伤胃,而且能够开胃,帮助消化,只是蒲公英,如果用量大了的时候,它有一点滑肠的作用,和昨天讲的牛蒡子的情况一样,如果说治疗这些热毒病证,比如说蒲公英也可以用于肠痈,那么这样的时候,适当地引起腹泻,或者大便通畅,对这类的病证是有好处的,那可能它就是一种缓泻通便,如果是脾胃不好,大便溏泻,那么它就是加重这些症状,就是滑肠,所以我们在使用注意当中,提到了这一点,大剂量的使用蒲公英,比如干品在30克,或者30克以上,或者量比较多的鲜品,有的可以引起轻微的腹泻,就说有一定缓泻的作用,或者滑肠的作用,这是关于蒲公英。这前面两味药,是这一组药当中,要求掌握的,因为在临床上现在应用非常广泛,作为了一个广谱的抗菌消炎的药在使用。

  下面紫花地丁。紫花地丁也是因为它有一个很直的根,比较深,类似于蒲公英的根那种特征,但是它开的是紫花,就把它叫作紫花地丁,实际上有一点喧宾夺主,最早的地丁是蒲公英,现在紫花地丁就用了(该)名称作为正名,反而蒲公英就不用了。紫花地丁也是很常用的一个清热解毒、治疗疮痈的(药)。按照传统,紫花地丁临床应用比较局限,它的清热解毒,基本上就用于治疗各种疮痈,内痈也用,外痈也用,那么应用的方式,也是内服、外敷都可以。在众多的疮痈当中,前人就认为它最佳的(是)用于疔疮,前人喜欢用,当然在临床上单用紫花地丁,在临床也没有发现真正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历代文献当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因为前人很喜欢选用该品,估计也与它形状有关,对于地丁吧,那么疔疮,也是头很小,根很深,在化脓性感染的疾病当中,它主要长在颜面、长在手上这样一些地方,疮的头部,有的很小,就象豌豆或者绿豆大小,但是认为它根深蒂固,因为稍不注意,疼痛很厉害,如果不注意治疗,有的去挤压,长在面部的这些,很容易就是产生恶变,现在来说,就是脓毒血证,中医里面就叫疔疮走黄,那么就是病情非常的重了,就是会出现败血证这一类的,所以可能与它的形式有一定关系,头小根深。所以如果在考试当中碰到了疔疮首选,一般是指的是要求选紫花地丁,这是前人的一种说法,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紫花地丁近年来,它的应用也是在扩展,也不仅仅的就用于疮痈肿痛,比如说目赤肿痛,比如说咽喉肿痛啊,痢疾啊,或者毒蛇咬伤,或者其它的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很多病证,就包括淋证,也在用,但是它没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只是它应用的范围我们知道它在扩大,但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我们也仅仅要求很少一点,但是我们应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扩大,可以不必拘泥,这是关于紫花地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