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追踪:武杰柱,男,42岁,山西省吕梁市苏家村人,农民。患者于一年前自觉咽喉憋胀不适,声音嘶哑,颈部肿胀,全身消瘦乏力。经山大三院纤维喉镜及B超检查,发现会厌明显肿胀,会厌喉面有菜花样肿物向下侵及双侧带室及喉室,双侧声带水肿充血。双侧颈内静脉上中下可探及多个肿大之淋巴结(3×3厘米)。2001年7月行双侧淋巴结清扫,水平半喉切除术。最后诊断为磷状喉癌。出院后不足三个月病情不减,反觉憋气痰多,颈部肿胀更甚。再去纤维喉镜检查,发现舌根部淋巴广泛增生,遮盖声门。领部肿物液化颇动,切开引流,建议回家修养换药。三个月后切口仍不愈合,常流米泔样物。形体大衰,卧床不起,完全失音。绝望中试求中医一治。刻诊:形体羸瘦,目陷睛迷,发音听不清,不时咳痰。血压80/50毫米汞柱,颈部右侧有一切口,流出米泔样物。脉细数无力,舌淡紫暗,少津无苔。此乃气阴枯竭,瘀毒留滞之象。治当清毒瘤,逐瘀滞为主,扶正为辅,否则邪毒不去,正气日耗,终将毙命。
方拟:山豆根12克
山慈菇12克 桔 梗10克 浙贝母10克
夏枯草15克 鱼腥草10克
皂刺10克 枳实10克 连翘10克
红花10克(后下) 丹参10克
藤梨根15克 蛇舌草12克
败酱草12克 王不留10克灵芝10克
生芪20克 炒山药15克
花粉12克 炒薏仁30克
大枣二枚 15剂。
二诊:伤口流液稍有减少,精神似有振作。咽喉部紧束感及咳痰均有减轻,脉舌基本同前。前方既效,加茯苓12克、半夏8克。再服
15剂。
三诊:病情继续好转流液及吐痰大为减少。唯食欲仍差,喉间仍有紧束感,发声仍不清,脉舌无改变。再拟:
山慈菇10克
山豆根12克 浙贝母10克
桔梗10克射干10克
蝉蜕10克
夏枯草15克 枳
实10克王不留15克 皂 刺 8
克 灵芝10克
藤梨根15克败酱草12克
蛇舌草12克 天花粉10克
炒山药15克 炒薏仁30克 红花10克(后下) 丹参10克
海 藻10克 大
枣二枚 20剂。
四诊:病人服药50余剂,切口已不流液,但尚未愈合,喉中紧束感减轻,失音好转,食欲有增,精神振作,已能自行来诊。脉虽细但稍有力,舌淡紫暗有减轻,且出现薄白苔。医病双方信心大增。再拟
山慈菇10克
山豆根12克 桔梗10克
浙贝母10克射 干8克
蝉 蜕 8克
半支莲12克
连 翘12克皂
刺8克 夏枯草15克
海 藻10克
枳 实10克王不留15克
红花10克(后下) 丹 参 10克灵芝10克
藤梨根15克
败酱草12克
蛇舌草12克生黄芪30克 炒山药15克
炒薏仁30克 20剂。
五诊:伤口愈合,精神大增,发音增高,喉间舒适,不同意再去检查,要求继续服药。再拟方:
山慈菇10克
山豆根10克
桔梗10克
浙贝母10克藤梨根15克
蛇蛇草10克
败酱草10克 灵
芝10克半支莲10克 连
翘10克 夏枯草10克
海 藻10克枳 实10克
皂 刺8克
王不留10克 丹
参10克生黄芪30克
炒山药20克
炒薏仁30克 大 枣二枚
30剂。
六诊:病人先后服药100余剂,除嗓音不够高、清、脆外,余无其它不适,为防复发,再拟丸药缓慢服用,巩固疗效。
山豆根40克
山慈菇40克 桔
梗30克
浙贝母30克夏枯草40克
藤梨根50克 蛇舌草50克
鱼腥草40克败酱草40克
连 翘40克
半支莲40克
王不留40克皂 刺30克
枳 实30克
炒山药50克
海 藻40克丹
参30克 生黄芪100克
炒白术30克
炒薏仁50克女贞子30克
桑 椹30克
鸡内金30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日服二次,每次一丸。此丸药先后共服四剂,为时6个多月,再无复发。已能参加劳动。
按:喉癌,属中医喉菌、烂喉风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是烟酒灼辣,浊气污染,发音劳累,郁怒忧思导致运化失畅,气血瘀滞,上遏喉窍,阻滞经络,日久结为癌瘤。患者就诊时已到晚期,颈部恶核累累(转移之淋巴结)推之不移,结块破溃流出米泔样脓液,经久不愈。声嘶失音、肢软乏力,舌淡紫暗,脉细无力,已是正气大衰,毒瘤瘀滞,生息奄奄。按理应先扶正,再驱逐毒瘤,但考虑毒邪不去,继续消耗正气,何以复原?故以清毒瘤、逐瘀滞为主,少加黄芪、山药等扶正之品。经过较长时间治疗,使这个危殆难愈之患者,获得全愈。2006年笔者成书时再访病人,时间已相距5年之久,患者甚为健状,与前相比,判若两人。几年来一直在煤矿劳动,除颈部留有之疤痕,声音略低于常人外,其它已无异常。
选自:王智贤老中医用中医药治疗癌病验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