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姜泻心汤

(2023-10-11 11:19:57)

生姜泻心汤

原文http://www.360doc.com/static/js/editor/attached/image/20200610/20200610092517_12446.jpg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

【经典回顾】 

1、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用法】

1、此方容易发生晕眩。

【组成】 

人参 甘草 黄连 大枣  黄芩 半夏

时机

1生姜泻心汤的病因是:运化失职,水停中焦,所以心下痞,常会见到嗳气、下痢

2肠鸣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标准的「生姜泻心汤」证;

3如果出现恶心、呕吐、下利等症状时,这是因为当病在表时失去治疗时机,以致病毒进入肠胃所造成的症状,此时可以服用生姜泻心汤

方解 

1胃里面的水靠生姜;胃外面的水靠半夏。胃外面有水,病人会有往来寒热现象。恶心才会用半夏。

2生姜配人参、甘草、大枣更能健胃。

3干噫食臭者,食谷不能迅速消化失候。此因水气入胃,抑遏阳气,干姜虽能温阳止厥,散结邪,却不能消泛滥之水,生姜能开胃口,除泛滥之水,温胃阳,故减干姜,加生姜。

应用集锦

1治疗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也是最常用到的方子。

2半夏泻心汤比,此方嗳逆较明显

3、(1)心下痞伴下利生姜泻心汤

(2)心下(即胃区)痞,伴恶心,喜冷饮者半夏厚朴汤证。

比较集锦 

1泻心汤比较

(1)甘草泻心汤:常常用在急性的肠胃炎,甘草是解毒的。也会有呕、恶心,但是没有食臭没有腹痛肠鸣,是胃气虚掉了,没有东西在里面;

(2)半夏泻心汤呕、恶心腹痛、肠鸣

(3)生姜泻心汤呕、恶心肠鸣、嗳气下痢很重

(4)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方与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证为对应的治法。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证,不过在上的火气上逆而已。此方则在上之火既已上逆,在下之火又复下陷,在内之火又复外泄。火气散漫,内必生寒;上逆下陷,中气必虚。所以生姜干姜与连芩并用,而以参枣炙草补中,用生姜者,降胃也。

2所以肠胃不好常常在下利肚子常鸣叫的人都是生姜泻心汤证,常常呕酸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证,早上起来嘴巴很苦的是小柴胡汤证,胆汁上逆小柴胡汤治少阳热,所以要重用黄芩。  

3凡是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呕逆下利或不下利,开嗳食臭最重要,如果有干嗳食臭用半夏泻心汤不行,这是二方主要不同点,其他的都差不多,此方偏于一般的胃肠炎的机会多。   

4嗳气生姜泻心汤有下痢,所以消痞止痢;旋覆代赭汤无下痢,有虚气而无实热。

5、(1呕而肠鸣,可知有水气,故虽不下利,但仍用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治疗除半夏泻心汤证见症外,尚觉有胃中不和,干噫食臭,雷鸣下利者。

3甘草泻心汤,治疗除半夏泻心汤见证外,尚有干呕心烦不得安,急迫,雷鸣下利者。

6阳证心下痞硬为热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若阳证汗出恶寒,为寒热痞,宜附子泻心汤。误下少阳发热而呕,心下痞满,为呕逆痞,宜半夏泻心汤。阳证误下,心下痞硬,下痢,心烦干呕,腹中雷呜,胁下有水气,致小便不利,为虚热水气痞,宜生姜泻心汤。若有是证,胁下无水气,其痞急益甚,为虚热客气上逆之痞,宜甘草泻心汤

7、凡有痞者,有无汗恶寒之表,宜桂枝汤"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桂枝汤表解已,乃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也。若有痞者,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烦渴,小便不利,先以五苓散,小便利后,乃可与诸泻心汤治痞也。

8、(1甘草泻心汤: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四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2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人参三两

3生姜泻心汤: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一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4黄连汤: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三两

9、(1黄连汤黄连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2生姜泻心汤黄连一两 黄芩三两生姜四两(切) 干姜一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3半夏泻心汤黄连一两 黄芩半夏半升(洗)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4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5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六君子汤陈皮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二钱 半夏一钱 甘草一钱 人参二钱,姜枣水煎服。

10、(1心下痞硬,其人常噫气,大便硬,或反胃,或哕逆,或噎食等,为旋覆代赭汤证。

2旋覆代赭汤对呕吐诸证,大便秘结者有效。故妇人妊娠恶阻,亦可斟酌应用本方。

3生姜泻心汤证,为肋下有气而致下利者,旋覆代赭汤水气泛滥、噫气不除,非胃气不和,而为有伏邪也,所以用用赭石,盖即为此。

11、(1小半夏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重在去水

2生姜泻心汤: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重在散结

3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各等分:重在散寒

12、(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胸腹膨满、心下痞满、呕吐。此为虚满非实满,且无热象,食欲减退,脉弦迟,腹部有气体及水停滞。

胃下垂症、胃扩张症、鼓胀、腹膜炎等引起腹内气体留滞而痛苦者;又可用于呕吐、心下痞满,伴有暧气及呑酸者。亦可用于因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引起吐泻之后,或腹胀、噫气者。

2桂枝加芍药汤腹满,伴腹痛。

3半夏厚朴汤气剂,咽中有物,气郁。

4生姜泻心汤呕吐,暧气,吞酸,心下痞硬,实证。

5吴茱萸汤呕逆,头痛,四肢厥冷。

13旋覆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相似。旋覆代赭汤对患者虚弱,便秘者佳。但亦可用于下利。用生姜泻心汤胸闷(堵)、噯气不解时,首先考虑旋覆花代赭石汤至为必要。

14伤寒,用麻黄汤发汗之后:

1不解:

A蒸蒸发热者,是调胃承气汤

B心下痞硬,协热而利:

a没有呕,桂枝人参汤

b有呕,大柴胡汤

C胁下痞硬,呕而发热,没有下利,小柴胡汤

2表解:

A心下痞硬、下利,生姜泻心汤

15、(1心下痞硬,其人常噫气,大便硬,或反胃,或哕逆,或噎食等,为旋覆代赭汤证。

2旋覆代赭汤对呕吐诸证,大便秘结者有效。故妇人妊娠恶阻,亦可斟酌应用本方。

3生姜泻心汤证,为肋下有气而致下利者,旋覆代赭汤水气泛滥、噫气不除,非胃气不和,而为有伏邪也,所以用用赭石,盖即为此。

【名家论述】

1、生姜泻心汤《伤寒笔记倪海厦

伤寒,发表之后结果胃不和,所以肠胃科的病常常发生在开发表的药给病人的时候,病人会好就好了,或发生肠胃科的问题,就是表证好了,结果胃不舒服,引出了其它肠胃的病;伤寒论里面讲的胃就是肠,心下就是胃;心下痞鞭,就是气结在胃里面、胃里面胀胀的堵到了很难过,干噫食臭,常常「噫」气出来,嘴巴里面很臭,就是里面有宿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平常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肠胃有问题的才会有,一般来说情形是,发表了以后开了麻黄汤或桂枝汤或葛根汤,把肠胃的津液发到表面上来,结果水回来的时候,它没有回到胃里面因为胃里面有脏东西堵到了,水直接渗到肠子里面去,水不应该渗到小肠的,因为小肠是火。水火不容,小肠一渗到水的时候,火就没有了、这水就从小肠直接进入大肠,就听到咕嚕嚕的水在里面响,就下利了,在这种情形就是,生姜泻心汤。伤寒论里面,从一七二条开始,治疗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最常用到下利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肠鸣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标准的「生姜泻心汤」证。

把生姜拿掉后就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可以止呕,肠胃不舒服呕酸的时候用;如果有下利的现象,加生姜重用,这里生姜干姜并用,干姜温中,让肠胃蠕动功能恢复,生姜散水,把肠胃的水散掉,这是寒热并结;嘴巴呕气,肠胃里有宿食,用黄连、黄芩解肠胃里的毒;因为是下利,要把水都排掉,肠里津液就不足,要用甘草、大枣、人参把津液补足;生姜用来散胃中的水,半夏用来散胃外的水。胃病初愈,吃饭不要过饱,微饿感会强化胃气;人工的食品、咖啡等少吃,吃清淡一些。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凡患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满,胁下有水饮升降者,其人大多心下痞鞕,或脐上有块,长服此方:所以肠胃不好的人,常常在下利的人,肚子常鸣叫的人都是生姜泻心汤证,常常呕酸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证,早上起来嘴巴很苦的是小柴胡汤证,胆汁上逆,小柴胡汤治少阳热,所以要重用黄芩。

方伎杂志」曰:凡患此等之人,多属嗜食酒肉食者或喜食咸辛甜食者,治此等人必徒劳无功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