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下痞证

(2023-10-11 10:28:01)
脏结症是内脏阳虚,阴寒内凝,正衰邪实的一种征候,脏结症还有一条原文。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筋者,此名脏结,死。”病人平素胁下有痞块。《伤寒论》里所说的这个痞,在许多情况下,它是指的一个自觉症状,就像我黑板上所写的,是指的心下,也就是谓脘部自觉涨满堵塞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但是在167 条所说的这个痞,不是一个自觉症状,而是指的一个肿块,要注意呀,这个“胁下素有痞”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一个肿块,是指的肿大的肝脾,肿大的肝脏和脾脏,连在脐旁。我们在城里很难见到这种病,特别是在寄生虫病发生的地方,有时候,那个脾大到什么程度呢?脾不是在左侧么?脾能大过脐中线,跑到脐中线的右侧来了,巨大的肝脾肿大,所以这里所说的“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这就是那个巨大的肝脾肿大,这是病程日久,寒积内聚,气血壅结所造成的。脏结辨证嘛,病程日久,寒积内聚,气血壅结所造成的。“连在脐旁”,肿块连在脐旁,
  当病症发作的时候,这个肿块疼痛“痛引少腹”。就是肿块疼痛,一直连及少腹部也痛。疼痛向少腹部放散,连及到少腹部疼痛。“入阴筋”, 阴筋大家看注解,是指外生殖器,所谓“入阴筋”是指的使阴筋挛缩。因为叫阴筋,所以这个征候也叫“缩阴证”,因为这种证呢,多见于男性,男性的睾丸,男性的阴筋,缩到腹部,这是由于腹部筋脉的剧烈痉挛,给牵引进去的,所以叫“痛引少腹入阴筋”,使阴筋入,而男性的外生殖器呢,又叫阳具,所以有的书上又把它叫做“缩阳证”
  “缩阳证”也罢,“缩阴证”也罢,都是指的使阴筋挛缩,“此名脏结,死”,说这就是脏结,他的预后不良。这个征候是内脏阳衰,阴寒凝结,气血壅滞,气滞血瘀,最后寒邪很盛,使三阴经寒凝、痉挛、疼痛,出现了这种情况。
  在古代应当说这是一个由肝脾巨大肿大的一个病证,病程晚期以后所出现的一种症状,血瘀,阴血枯竭,真阳衰微,经脉拘孪这些症状,所以它的预后是不良的。可是,就是因为《伤寒论》提到了“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死”,今天我们在临床上,看到某些缩阴证或者缩阳证之后,无论是病人自身还是病人的家属都惊惶失措,以为这东西一缩回去就没有命了。
 比较重的征候。
  脏结证放在这里主要和结胸证相鉴别,和心下痞证相鉴别的,脏结证我们就学完了。
  下面我们就谈痞证,痞证也叫心下痞证。心下痞它是一个自觉症状,它是以心下胀满堵塞不通一个自觉症状。如果一个征候它是以心下痞为主证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心下痞证。如果一个征候在它的病程中可能会见到心下痞,这个时候我们就不把它叫做痞证。只不过这个心下痞是在某一个征候中的病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个兼证,所以这种征候我们不把它叫做心下痞证。
  比方说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桂枝人参汤证,它是里虚寒的下利,又兼有表证的发热,仲景把它叫做协热而利。由于脾虚寒额下利它有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内凝,寒湿凝滞之后呢,使中焦气机不畅,可以兼见心下痞硬,我们没有把它归属于痞证的范畴,是因为那个心下痞硬在的桂枝人参汤证中仅仅是可能出现的兼证,而不是它的主证,所以这个概念我们应当清楚。
  太阳蓄水证的时候,提到过五苓散的适应证,五苓散证是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利,下边有小便少,上边有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能外排,下窍不利,水邪上逆,然后阻滞中焦气机,可能兼见心下痞,尽管后世有人把它叫做水痞,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把五苓散证叫做心下痞证,原因就是诊断五苓散证主要是小便不利,小便少,口渴,消渴,烦渴,消渴饮水,而不是有心下痞我们才诊断五苓散证。所以这个概念基本明确了,我们下面讲痞证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们必须是以心下痞为主证的一组征候。
  先看151 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这个“濡”字,我们在这里读“软”字,为什么读“软”字?它实际上就是个“软”字,软、輭、这三个字是一个字,最古的时候是这么写(輭),后来呢改成繁体字是这么写(软)现在就是这么来写(软), 好,这个关系我们搞清楚了。这两个字(耎、需)是一个字,这个“需”字又可以写“而”字底下一个“大”字,这两个字可以互写,我们接着加偏旁,这两个字(渜、濡)又是一个字。我们现在改偏旁,这个字(渜)把偏旁由三点水改成个“车”字,这两个字(輭、濡)是一个字。那么我们现在明白了么、写成这个“濡”字,为什么可以是同“輭”字呢?就是这样变化而来的。“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心下痞它只是一个气机的壅滞,它不是有形之邪的阻滞,所以它和结胸证不同,结胸证是心下痛,按之石硬,在这儿是说按之自濡,气机的壅滞罢了,这是讲心下痞的特征和结胸证相比较的。
  我们返回来看它的成因,“脉浮而紧”,这是太阳伤寒,而“复下之”, 你反而用了下法,“紧反入里”,这个“紧反入里”是指的邪气入里了就形成了心下痞。
  我们现在再和第72 页131 条相联系,72页131 条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个“阴”“阳”怎么来解释?我们在前面那次课讲131 条的时候说,按照传统的注家的说法,病发于阳是发于太阳,病发于阴是发于太阳之外的里,里证有可下的,有不可下的。对于里证不可下的征候,误下就可能造成心下痞证,我们当时也说了,和引用了第7 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也有人把那个阴和阳解释成三阴三阳,解释成太阳少阴,解释成伤寒中风,所以对阴阳的确切的含义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一是从。
  如果我们把151 条所说的“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是指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再看131 条“病发于阳”,那就应当是指的太阳中风,太阳中风误下,热入就作结胸,“病发于阴”那就应当是指的太阳伤寒,太阳伤寒误下就会造成心下痞。
  所以如果是说研究《伤寒论》研究它的文字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抠以151 条反证131 条那个“病发于阴”就是病发于太阳伤寒,这是一种研究《伤寒论》的纯文字研究的一种方法。
  但是在临床上我们没有必要这么做,你只要有这个征候,我们就用这个方子治疗,至于这个征候到底是并发于里误下而来的呢?还是并发于太阳伤寒误下而来的呢?关系都不大。
  人体这属于上,这属于下,这属于中,中焦这个区域我们把它叫做半上半下,人体心火的下交,肾水的上奉,要通过中焦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要通过中焦肺气的肃降,肝气的生发。要通过中焦,所以中焦这个部位是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中焦胃气对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有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这个作用,叫做胃气的斡旋作用。
  斡旋这个词我们今天在报纸上经常看到,是外交词令,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什么贸易的纠纷,常常会有另外一个国家的总统,在这两个国家都有一定威望的,那么他在今天访问这个国家明天访问那个国家,在中间进行协调,所以斡旋就是一种协调作用。
  你别看中焦胃的降浊,脾的升清,它不单纯是对消化系统机能的一种影响,他对全身气机的升和降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这个作用就叫做胃气的斡旋作用。
  好,首先我们明白了中焦是人体的一个枢机,是人体的一个枢纽。什么枢纽呢?是半上半下之枢纽,叫做半上半下之枢纽。调节半上半下之枢的主要是依赖胃气,别看胃气的降浊只是把饮食物让它通顺下行,实际上胃气降浊的这个功能对全身气的升降都有调节和促进作用。你看那个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的人,手脚也冰凉了,全身脏腑机能也紊乱了,当胃气虚或受邪气的干扰,或者是单独的胃气虚,或者是单独的受邪气的干扰,或者是两个因素都存在,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则气壅滞中焦,而成心下痞,所以心下痞就是这么形成的。尽管病人感到胃脘部堵塞、胀满不通,医用手按压它的上腹部的话仍然是柔软的,为什么呢?因为仅仅是气的壅滞,而没有有形之邪的阻滞,所以《伤寒论》的151 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下面我们就看心下痞的具体的分类和证治:第一个,看154 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泄心汤主之。”有心下痞硬、心下痞满这样的一个自觉症状,医生自然要用触诊的方法按压他的上腹部,一按,按之是柔软的这显然是气机的壅滞,形成这种气机的壅滞的病机“其脉关上浮”,关脉是候中焦的,这个浮,没有恶寒,没有发热,没有头项强痛,所以它不是主表而是主热。
  这种主热的浮脉,我们已经说过多次了,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是因为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壅,血管扩张所造成的,这又是脉浮主热,我们第几次遇到了?小陷胸证,脉浮滑,现在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关上浮,寸脉、尺脉都不浮,提示热在中焦,这是无形泻热,留扰中焦。无形邪热,留扰上焦的,是虚烦证,无形泻热,留扰中焦,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而形成了心下痞,这个心下痞后世医家把它叫做“热痞”,这是纯粹是由于邪气干扰所造成的,治疗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上热下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