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与多梦的治疗
(2023-09-22 18:08:02)五志过极或素体阴虚,易导致心火炽盛;情志不遂或精神压力易导致肝火上炎;过食壅胃或肝郁犯脾易导致痰火内生。这些均可扰动心神而见不寐。根据不同的发病诱因和所表现的不同脉证,比较容易辨别。心火炽盛常表现为口舌生疮,心烦等。有些医家喜欢用朱砂。朱砂质重沉降,人心经,长于清心安神。现代研究表明,朱砂能降低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镇静催眠作用。然本品有毒,不宜重用久服。另外,服用此药应避免与甲基结构的药同用,如茶碱,心得安等;避免与含溴,碘物质同用,如溴化物,碘盐,海藻,海带等;避免与高脂饮食及酒同用,以免增加毒性。此药虽效果明显,但我畏其毒性,通常以黄连和磁石代替。着重介绍朱砂的原因是为同道提醒,以保证用药安全。肝火上炎多以肾阴不足为根基,并因情志不遂为诱因,同时高血压病和肝炎导致的失眠多属此类型。磁石重镇安神,针对肾虚肝旺之失眠尤宜。其味咸入肾,有益肾之功,质重性寒而善潜降肝火,故肝火扰心之实证,我多用之。临床所见痰热扰心,多数因饮食停滞或肝郁犯脾而起,故治疗时除用半夏,黄连清痰热之外,尚需针对病因消食导滞或疏肝健脾。
临床所见,长期失眠病人虚证居多,或虚实夹杂。常见于神经虚弱及忧郁症。阴虚阳旺病人长期得不到充足睡眠,势必暗耗阴血,加重阳亢,极易进入恶性循环。故失眠病人病史越久,病情越严重顽固。这也是一些病人失眠难愈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类病人,通常需要延长疗程,加大剂量方有望治愈。我一般以熟地,何首乌养阴血,补肾精,龙骨,牡蛎镇浮阳,安心神,大剂量酸枣仁,合欢花养神助眠。之所以选何首乌,熟地补阴,是取其兼善补精血之功。因补精可荣脑以强壮衰弱的神经,补血可养心以安抚不宁的心神。精与血又可相互化生,相互扶持。其中熟地针对高血压病引起的失眠有很好疗效,有资料表明,有效率高达94%,值得一用。一些脑力劳动者容易出现失眠症状。比如学生用功学习,日久会出现失眠食少等症,此乃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引起。每遇这样的病人,我多会嘱其口服归脾丸,白天适当多做运动。对忧郁症病人的治疗,我喜欢以合欢花为君。此药可开达五神,令人无忧,久服有怡悦心志之效。其安神效果也甚为明显。另外需嘱其多参与娱乐活动或团体比赛,如足球。对改善性格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一些病人平素身体虚弱,又胆小易惊,稍受惊吓就引发失眠,入睡后又易惊醒。这属于心胆气虚。我喜欢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琥珀,蝉蜕治疗这一类型,尤其受惊之后的失眠病人。此二药均可定惊安神,且效果明显。
对于一些无证可辨的病人,多数是因生活习惯(比如经常熬夜)引起的阴阳失调,这些病人夜里很精神,无睡意,白天很困倦,却睡不实。这种情况,只要顺应天时,一般可以获愈。如在早上服浓茶,并适当运动,使患者白天兴奋,傍晚喝牛奶,严重的可以嚼食酸枣仁,使患者夜里容易入睡。如此治疗一些时日,则可纠正阴阳失调。 (绿衣小树林)
做梦是每个人都会发生而且经常发生的事,有美梦之说,美好的梦境能令人心旷神怡,这预示我我们的身体阴平阳秘,体内的气机相对平衡和缓;而让人心情败坏且经常出现的梦境,或者噩梦缠身,导致白天精神不佳、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则提示您的身体某一部位发生了病变或即将发生病变。这里我们要谈论的多梦症指后者。
多梦症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主要表现,于脑关系密切,同时五脏六腑的的功能失调均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多梦症,故多梦症与心脑的功能失调有直接的关系,亦与五脏六腑病变有密切的联系。
1.从心论多梦:心主神志,为脏腑之主,总统魂魄,并赅意志,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上亢、痰火绕心等心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令人多梦。若经常梦见火缠身,则提示您心火亢盛,心阴不足,若合并大便干结,则提示心肝火旺。
2.从肺论多梦:忧动于心则肺应,肺气虚、肺阴虚、肺卫受邪营卫不和均能引起植物神经失调而令人多梦。
3.从脾论多梦:思动于心则脾应。心脾气血两虚为临床最多见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因,这类多梦症多表现为入睡即梦,梦的内容丰富而杂乱,醒来后却很少记得梦的内容。
4.从肝论多梦:怒动于心则肝应。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血虚、肝肾阴皆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令人多梦。其中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高血压是导致多梦甚至失眠的最常见的病因,若反复梦见跟人家打斗或争执,心中愤愤不平,或某事让你怒发冲冠或遭受凌辱,老觉得心中的怒气释放不出来,这就提示您肝阳上亢了,可能高血压了。
5.从肾论多梦:恐动于心则肾应。肾阳虚、肾阴虚、肾之阴阳两虚、心肾不交均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令人多梦。临床最多见的是肝肾阴虚,心肾不交。
6.从胃论多梦:植物神经的源头在胃肠。“胃不和,则夜卧不安”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7.从脑论多梦:人的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可见,在中医学范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平衡与心脑关系最为密切。
8.心理因素与多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面对种种社会及生活压力,应正确面对困难,正视现实,排除不必要的顾虑,将注意力转向积极向上而美好的事物上,保持心情舒畅,情思如意,使原本紧张的神经得意放松,达到七情活动协调,机体气血调顺,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必要时可找信得过的朋友倾诉或求助心理医生来释放压力。同时要注重休息环境,饮食调理。
治疗上,我采用“调心神 安五脏 心脑并治 心理疏导”的方法。
方药:大多以酸枣仁汤或复方酸枣仁汤为基本方,在此基础上辩证加减。
(复方酸枣仁汤: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生龙齿、牡蛎、乌贼骨。)
常用典型方药:心肝火旺—酸枣仁汤+莲子栀子汤—清火除烦,养血安神。
心脾气血两虚—归脾汤+酸枣仁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安神。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复方酸枣仁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安神。
心肾不交—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交泰丸—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此外。针灸按摩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
但多梦是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应针对病因病症采用专病专方个性化治疗,达到每人每病一方,在辅以心理调理。只有完全治好引起多梦的原发病,才能跟多梦彻底说88。 (wyhongfe2010)
现代房奴/车奴/证奴(热衷考证的)及为名利而战的种种奴压力大,日思夜梦,弦紧易断。
失眠、多梦,我以为,其实同源,多梦可理解为睡眠状态下的失眠。
1.方药: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君主失罔,社稷动荡;心之不安,神昏颠倒。但凡寐寤失调,皆首责之心,故治则不离养心安神,龙骨/牡砺/茯神/肉桂/珍珠粉/磁石/酸枣仁/苡仁等品可取。此外,多梦兼涉脾、肝(胆)、肾诸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思伤脾,心为(脾)母脏,母病及子,临证心脾两虚常见,取法酸枣仁汤+归脾汤加减;心又属(肝)子脏,子虚母累,或胆火扰心,故多梦,宗(黄连)温胆汤+酸枣仁;心火肾水不调(心肾不交),致梦中过思,仿交泰丸+上列药味。
2.食疗:药补不如食补,苡仁+莲子+酸枣仁+百合煮粥,睡前少许啜服(个人不看好睡前喝牛奶,周围的相当多觉得牛奶并无安睡之效)。
3.艾灸(因睡前患者自我针刺可行性差,故单述灸法):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后世遂遗“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诫。温和灸足三里/涌泉/三阴交(双)及阴/阳蹻脉起始穴照海/申脉各5-10min。自然,饮食调护方面,强调晚餐不宜过饱。
4.(足部)按摩:热水浴足后,除可按摩上穴外,重点按压涌泉,对比足底反射区,涌泉基本对应肾脏反射区,同一水平毗邻反射区分别为胃反射区(胫侧)、心反射区(腓侧),可适当扩展按压、各5-10min。
5.耳穴按压:王不留行籽压贴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心/脾/肾/胃等耳穴区,qn。
当然,这些外在助缘不过辅佐;一切唯心造,关键还得患者自我放松,万缘放下,一心求寐。嗟乎,身居闹市,生计所迫,养老抚幼,暂求放下,谈何容易?(allennewton)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态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卫气之行于阴,从手足阳明下行至足,而交于足少阴,从足少阴而注于五臟六腑,故当调此二经之气焉。补不足者补卫气之不足,泻有余者泻厥气之有余,调虚实者调外内之虚实,以通其道路而去厥逆之邪。覆杯则卧,汗出而巳者,正气和而厥气散,卫气得从其道而出入矣。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痛虚鸣。时寒时热,脣口乾,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瘅心烦,不得卧,肠鸣,名之曰脾虚冷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闷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也。
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气短,其脉平也。
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欬而不得卧,引项上痛。
懊憹烦心,反復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
或胷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主之。
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
凡懊憹虚烦者,皆用凉膈散甚佳,及宜汤濯手足,使心胷结热宣散而已。
心烦腹满,坐卧不安,栀子厚朴汤主之。
或阳明病下之后,燥热而懊憹者,叁一承气汤。
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或凉膈散。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五苓汤、黄连解毒汤。
烦心者,凉膈散。
少阳证胷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主之。
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
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
虚者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炙黄芪各半钱。
痰者,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各半钱,下青灵丹。
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心之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减,惟当以理痰气为第一义。
本人临证时,对于胆火扰心之失眠多梦,采用黄连温胆汤,取效!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
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则知所以治此矣。
凡服药即得寐者,此得效之徵也。
正以邪居神室,卧必不宁,若药已对证,则一匕入咽,羣邪顿煺,盗贼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乱之机,判于顷刻,药之效否,即此可知。
其有误治妄投者,反以从乱,反以助虐,必致烦恼懊憹,更增不快。 (任之堂主人)
从中医来说,最早治疗失眠的方子是《黄帝内经》的半夏汤,即生半夏、高粱米,鲍鱼汁。
随即张仲景的酸枣仁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姚僧恒的温胆汤;到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几方具备,基本失眠均可治疗了。然仍需辨证选用。
容易惊醒、噩梦纷纭多是胆虚痰扰,温胆汤之类。(变方很多,如黄连温胆汤;万病回春的高枕无忧散;十味温胆汤)
难以入睡,甚至整夜不眠,但第二天精神一点不疲惫,仍然亢奋者,多是阴虚,《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烦劳则张”。郑钦安《医理真传》辨一切阴虚症目谓:“张目不眠”。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效果佳。
伴抑郁失眠,情绪欠佳,无故爱生闷气,《医林改错》所谓:血府血瘀。血府逐瘀汤治疗。
龙骨、牡蛎、合欢、夜交藤、琥珀。随证加减。徐大春谓:龙骨、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治疗失眠最为好用。半夏、延胡索亦可随证加入。
延胡索治疗失眠乃50年代以老中医治疗痛证患者,偶尔发现其治疗失眠功效。 (求道者)
在理法上,说到心神的放松是治疗不寐的关键。那么都有什么方法能放松心神。
1、通过运动来放松心神,因为运动是肌肉的运动,对神经的放松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当我们的意识都在运动中,那心神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的。
2、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头脑简单一些,从而降低大脑的活跃程度,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个人体会过***确实能帮助睡眠,不过关键是能否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不胡思乱想。
3、至于用药方面,上面已经讲的很多了,我个人觉得凡是能滋养的肾精的药物,理论上都能安神。中医讲脑为髓海,而肾主骨,生髓。充养肾精就是充养髓海。
4、还有一些题外话,比如在睡觉前吃东西,由于人体出于放松入眠的状态,而肠胃却要担负着消化的重任,对睡眠质量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包括听耳机、看电视,这些都会让自己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深度睡眠。 (ymg2000)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卧则血归于肝而魂归其室”。《普济本事方》谓:“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卧,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慢性失眠反复不愈,耗伤正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有血瘀,血脉郁阻,心神失养,以致寤寐异常。
疏肝理气,解郁安神:适用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化火,上扰心神所致失眠。
临床可见:胸胁胀满,善太息,入睡困难、甚则彻底不寐,心烦口干,食少腹胀,舌红苔黄,脉弦或涩。治以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栀子、白芍、柴胡、白术各12g,炒酸枣仁、远志、当归、茯苓各15g,薄荷、甘草各6g。
胸闷、胁胀较甚者,加郁金、香附以助疏肝解郁
肝胆火盛者,合龙胆泻肝汤以清泻肝火。 (注定是庸医)
《灵枢营卫生会篇》 不寐的概念较多梦广一点《伤寒杂病论》治不寐有六法: 《内经》中的名言“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来含义不单是指失眠,因与经中另有论述脾胃对睡眠影响的内容符合,常作为论治不寐的重要法则。除了上贴提到的《素问-逆调论》的内容,《灵枢-大惑》也说到脾胃与不寐的关系,“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也。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