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梅丸治疗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

(2023-07-26 17:10:16)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治蛔厥、久利。

1.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病机分析
消化系统疾患发病多由烦恼嗔怒、抑郁瞀闷、意欲不遂,初伤气分,肝郁气滞,肝气太过,戕伐脾胃,导致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病理,即叶天士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或饮食不当,暴饮贪杯,胃气受损,土虚则肝木易乘,同样可以引起上述的病理变化。表现出胃脘疼痛、嗳气、腹胀、泛酸等症状。脾不足则湿内生,湿郁化热,湿热内蕴,可见恶心甚则呕吐,口中粘腻,口有秽浊之气,胸骨后或胃脘灼热感,纳呆腹胀,大便溏垢等症状。另一方面脾胃功能障碍导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促使病机由实转虚,气虚日久可导致气阳两虚的局面,症见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等;血虚日久可累致阴津匮乏,症见形体消瘦,口干渴饮,大便秘结等。若病情迁延不愈,病机更为复杂,患者最终常表现为寒热虚实夹杂的状态,如见口干喜冷饮而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或胃脘灼热作痛而形寒肢冷,或口苦泛酸,酸水浓烈而大便溏薄,这等症候,辨证颇费周折,论治更费易事。
2.乌梅丸属和解剂,是治疗消化系统病机复杂病证的良方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等十味药组成,古今方书多将其归入驱虫剂,方论则从治疗蛔厥的角度作分析阐述。笔者根据临床实践,认为乌梅丸属“和解剂”,体现“和法”,是治疗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的一首良方。
何为“和法”?“和法”本义(也是狭义)乃指“和解专治少阳”,后世引申其义,如戴北山谓:“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何廉臣又增加了“苦辛分消”、“平其复遗”、“调其气血”等内容。而和解剂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者专指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广义的和解剂则指病在表里、上下、营卫、气血之间,或病情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既不宜专攻,又不宜纯补,通过将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妥善配伍,以补虚泻实、祛邪安正的一类方剂。故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等调和肝脾、辛开苦降类方剂均属和解剂。按这样的定义,乌梅丸显然也当归属于和解剂。
乌梅丸组成药物的具有酸、辛、苦、甘四味,药性则刚、柔兼备。辛如干姜、川椒,苦如黄连、黄柏,辛开苦降,借苦味之清,辛药之散,苦以泄热,辛以宣化,苦以燥湿,辛以通阳,共奏开宣气机,廓清湿热之功。酸如乌梅,能敛阴柔肝制木;甘如参、归,能补气养血益土;酸甘合剂,大可伏厥阴补太阴。桂枝、川椒等辛温燥烈之品,药性为刚,能温补脾胃,疏肝和胃;当归、乌梅等甘酸濡养之剂,药性为柔,可敛肝之用,柔肝之体。刚柔相合,有利于调整脏腑气血和整体阴阳的平衡。
从乌梅丸组成药物的药性分析,寒热同剂则是它的重要特点。附子大热,为补火第一要药,雄壮剽悍,力宏效捷;细辛辛温,与附子相须为用,能温一身之阳;桂枝、干姜、川椒辛热之品,药力直达脾胃;人参、当归甘温,补益气血。黄连、黄柏与上述药物的药性截然相反,可清胃肠之邪热。至于乌梅药性平和,在方剂中主要取其酸能敛阴柔肝制木的作用。而本方调和的脏腑主要在于肝脾胃。乌梅,大酸入肝,敛肝之体;当归、桂枝补血,养肝之用;人参健脾益气,附子温一身之阳而细辛助之,干姜、川椒、黄连、黄柏辛以泄滞,苦以降气。故全方为寒热并用、补虚泻实、调和肝脾、辛开苦降之和解剂。适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肝脾不和、湿热中阻数种病机并存之消化系统疾患。
3.乌梅丸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之异同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均为寒热并用、补虚泻实、辛开苦降之剂,而且历来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乌梅丸与它们的作用同中有异。乌梅丸的寒热并用、补虚泻实是温补一身之阳,泻脾胃之湿热,适用于整体为虚寒,而局部有湿热的患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的寒热并用、补虚泻实,是补脾胃之虚,泻脾胃之湿热,病变限于局部。而且乌梅丸适合用于肝脾不和的病机,也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所不能达到的。
4.根据寒热虚实错杂情况调整剂量、加减用药
乌梅丸原为蛔厥、久利而设,今扩大应用于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自当据病情灵活加减应用。常用加减方法如下:
烧心:重用黄连6~9g,改黄柏为黄芩,加吴茱萸3~6g,即配伍左金丸法;
腹胀:若辨为气滞,加槟榔9g、大腹皮9g,若辨为脾虚,加苍、白二术(各)9g,制半夏9g;
胃脘痛:若辨为虚寒,重用细辛9~15g、桂枝9g,加白芍15~30g;若辨为湿热,重用黄连6~9g,改黄柏为黄芩,加制半夏9g,蒲公英30g,甚则加石膏30g;
泛酸:加吴茱萸,即配伍左金丸法,并根据寒热轻重,调整黄连、吴茱萸剂量,热重可再加蒲公英30g,寒重则再加益智仁9g,或对症加白螺丝壳30~60g;需要说明的是泛酸不必忌讳乌梅,但用15~30g无妨。
嗳气:加旋覆花9g,代赭石15g,制半夏9g;
口腻:加苍术9g,厚朴9g,制半夏9g,若不效,再加草果仁6~9g。
腹泻:若寒甚,重用附子(先煎)15~30g,干姜9g,也可加吴茱萸9g;热甚,重用黄连6~9g,加黄芩9g;气虚显著,重用党参30g,加黄芪30g;痛泻,合痛泻要方;久泄,加诃子9g,五味子9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