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07月21日

(2023-07-21 16:11:18)

2.精气、阴阳五行

一、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

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归纳药物性能:指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三、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

4)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

相侮:反克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发生;

《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五脏的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其中母病及子的病情交浅,《难经经释》:“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子病犯母时病情较重,《难经经释》:“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比甚”;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其中相乘时的病情较重,“所不胜,克我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相侮时的病情较浅,“所胜,我可也。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3)用于诊断和治疗

用于诊断:色脉相合:为顺证;即青弦赤红,黄缓白浮,黑沉乃平;色脉不合:为逆证,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用于治疗: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扶弱;

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3.藏象

一、概述

1.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一是古代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

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五脏与形体诸窍连接成一个整体;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4.五脏的生理特点:生化和储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

奇恒之腑的特点:藏阴精而不泻,异于腑。


二、五脏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为血之府”;“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心藏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心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2)在液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4)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其次体现于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2)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即“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将津液化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清气;二是将清气和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3)通调水道:“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4)朝百脉,主治节: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与皮毛。”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调节全身的气机;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2、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

2)在液为涕:涕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3)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4)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运化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运化水液: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水肿的发生均与此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主升清:

一是将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而是维持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3)主统血: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2、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思:思虽为脾志,但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

2)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晰的称作涎。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治痿独取阳明。”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表现在四个方面;

调畅气机:有肝失疏泄和肝气生发太过两端病理变化。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协调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分泌和排泄胆汁。

调畅情志:是调畅气机所派生出来的。

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来实现。

2)主藏血:包括两方面;

贮藏血液:制约肝阳升发太过;防止出血。

调节血量:特别是外周血量。

3)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2、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

2)在液为泪: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4)在窍为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五)肾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生之来,谓之精。”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

“天癸”即是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2)主水:指肾在津液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肺的宣布、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至全身。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3)主纳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2、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恐:恐为自知,惊为不自知。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

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脑为“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中精气主骨生髓的具体体现。“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

4)在窍为耳及二阴: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附】命门:《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难经》提出“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有元代滑寿及明代虞和张景岳的两肾据称命门说、明代赵献可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明代孙一奎的命门为肾间动气说。“命门之火”即肾阳,“命门之水”即肾阴。


三、六腑

1.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2.胆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主疏泄控制和调节。

胆汁直接有助于消化,故为六腑之一,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3.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太仓,胃为水谷之海;胃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方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4.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吸收大量的水液,故曰“小肠主液”。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5.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亦与肺的肃降有关,还与肾的气化有关,故有“肾主二便”之说。

6.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功能。膀胱的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7.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为“孤府”。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三焦气化。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3)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上焦:“上焦如雾”、“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中焦如沤”、“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四、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1.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脑为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头者,精明之府。”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人之记性,皆在脑中。”

王清任把忆、视、听、嗅、言等功能节归于脑。

中医学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

2.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女子月经的来潮和胎儿的孕育主要有三方面的生理因素:

1)“天癸”的作用:天癸的至与竭是月经来潮与否的前提条件。

2)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2)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故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方面。

4)心与肾:主要是水火阴阳之间的关系。“心肾相交”、“心肾不交”;肾的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证,称为“水气凌心。”

5)肺与脾: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上病及中”“培土生金”

6)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7)肺与肾: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滋生的。

8)肝与脾:首先是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机运行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相互化生,故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有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排精方面;此外,肝肾阴阳之间也有关系。

10)脾与肾:“脾阳根于肾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2.六腑之间的关系: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

3.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

1)心与小肠:心火下移小肠,小肠有热上炎于心。

2)肺与大肠:肺的肃降与大肠的传导相互影响。“气虚便秘”

3)脾与胃:概括为“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4)肝与胆:胆汁的排泄与肝主疏泄有关;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