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烂喉痧

(2020-03-11 17:17:46)
烂喉痧,又称烂喉丹痧,多发于冬、春季节,是感受温热时毒所引起的以发热,肌肤丹痧密布,咽喉肿痛糜烂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能引起流行的温病,属于温毒类疾病的范畴。烂喉痧简称为“喉痧”,因为它具有传染性,能引起流行,所以又称为“疫喉痧”,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里提出了“丹”这个名词,也应该是与本病有关。
西医学中的猩红热可以参照烂喉痧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烂喉痧的病因是温热时毒,因为是接触病人而被传染,所以称为温热时毒。传染途径是温热时毒由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
烂喉痧的病机是温热时毒由口、鼻而人,侵袭肺胃,初起热毒充斥表里,肺失宣降,卫气被郁而不能敷布于表,所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喉为肺之门户,咽为胃之门户,肺胃的热邪上攻,气血壅滞于上,就导致咽喉部红肿,甚至溃烂。肺合皮毛,胃主肌肉,肺胃的热邪壅滞于表,皮毛、肌肉部位的气机不通,营分的热邪没有外达之路,使血液充斥于肌肤血络之中,就出现肌肤丹痧。邪气不解,热毒壅滞,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气营两燔,或内陷心包而见神昏、肢厥、动风,甚至出现内闭外脱的危重证。如果发展过程顺利,治疗及时,到后期可以见余毒未净,阴液损伤的证候。
二、诊断要点
烂喉痧的诊断要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发病季节多在冬、春二季。
二是有与烂喉痧病人的接触史。
三是起病急骤,短时间内就见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舌红绛起刺,状如杨梅,口唇周围有明显的苍白圈,后期丹痧消退,皮肤脱屑,但皮肤并不溃烂。
四是烂喉痧要与白喉、麻疹进行鉴别。白喉也属于温毒类疾病,它虽然也有咽喉肿痛,但是有典型的白色伪膜,揩之不掉,肌肤没有丹痧。烂喉痧与麻疹的鉴别要点是:从出疹的时间来看,麻疹的皮疹出现在起病后的第三、四天,麻疹是发热3天,出疹3天,回疹3天。它是发热3天后才开始出疹,再过3天之后才能出齐。烂喉痧的痧点在发病的当天就出现,24小时内就出齐而遍布全身。从出疹的部位顺序来看,麻疹的出疹先从口腔上腭起,然后沿耳后、发际、头面、颈部、背部、胸腹、四肢分布,最后见于手、足心为出齐。疹退后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不出现咽喉糜烂症状。烂喉痧丹痧是痧点先见于颈、项,然后沿胸、背、四肢分布,丹痧最明显的部位为腋窝、肘弯、腹股沟等处,但面部皮肤仅见红晕而无痧点。丹痧消退后皮肤有鳞片状脱屑,大约两周后脱净。从皮肤的颜色来看,麻疹的疹点与疹点之间皮肤是正常颜色。烂喉痧的痧点与痧点之间皮肤不是正常颜色而是呈均匀潮红。
丹痧的形态与形成机制,既不同于疹,又不同于斑,也应当加以鉴别。从形态来看,丹痧的形态是全身的肌肉、皮肤均匀潮红,呈猩红色,所以西医学称之为“猩红热”,中医学称之为“丹”,丹就是红色。在潮红的肌肤上密布着针尖样的细小痧点,前人形容为“痧密肌红”。就是说,皮肤痧点密集,肌肉、皮肤大面积均匀潮红。之所以称其为痧而不称为疹,是因为它比疹点细小,呈针尖样的小痧粒。痧密肌红的状态就像红色的砂纸一样,在一张红色的纸上粘满红色的小砂粒,用手抚摸,像抚摸砂纸一样,有碍手的感觉。用手按压丹痧,红色可以消退,但是抬起手来红色随之再现。也就是说,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丹痧与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特点。二者形态的区别在于:痧点细小如针尖状,而疹点较大,形如粟米。丹痧密集,疹点稀疏。丹痧下面的皮肤、肌肉潮红,疹点与疹点之间的皮肤颜色如常而不红。
痈痧与斑二者形态的区别在于:斑的形态是小者如粟米,大者如大豆,甚至连接成片,斑斑如锦纹,但是斑与斑之间的皮肤颜色是正常的,而丹痧是在肌红的基础上痧点密集。斑一般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从形成的机制来分析,丹痧的形成是气营两燔所致。气分,是指肺与胃,肺合皮毛,胃主肌肉,温热时毒侵袭人体,壅滞在肺、胃气分不解,导致皮毛、肌肉的气机不畅,邪无出路,则气分热邪窜人营分。营分热盛则血液被逼而充斥于肌表,但因表气不通而致血脉中的热不能外散,所以就使肌肉部位的血脉扩张而出现肌肉均匀潮红。营分热邪逼迫,使皮肤表面的细小血络中血液瘀滞,就在皮肤上突起密集的细小痧点。从全身来看,就呈现出痧密肌红的状态。
疹的形成机制是卫营同病。是风热邪气窜人营分,以致卫分有邪阻而气机不畅,营分有热逼而使血液充斥,瘀滞于肤表血络之中不能运行而导致皮肤发出疹点,但皮肤与肌肉并不红,疹点与疹点之间的皮肤颜色是正常的。
斑的形成机制是气血两燔,是气分高热窜入血分,血脉中的热邪不能发散,邪无出路而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血液溢出脉外,从肌肉部位而出,瘀于皮下,但皮肤不红,斑与斑之间皮肤的颜色是正常的。
三、辩证论治
陈耕道在《疫痧草·辩论疫痧治法》中对烂喉痧的诊疗方法及预后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他说:“烂喉疫痧,以喉为主,烂喉浅者疫邪轻,烂喉深者疫邪重。疫邪轻者易治,重者难痊。医者当视其喉,喉烂宜浅不宜深也;观其神,神气宜轻不宜昏也;按其脉,脉宜浮数有神,不宜沉细无力;察其痧,痧宜颗粒分明而缓达透表,不宜赤如红纸而急现隐约也。合而论之,以定吉凶。”这段话是说,通过视其喉、观其神、按其脉、察其痧这四个方面来判断病情的轻重、顺逆。烂喉浅者轻,深者重。神气清者轻,神昏者重。从脉象上看,浮数有神者轻,沉细无力者重。痧的颗粒分明,逐渐透出,均匀分布,红活荣润者为顺证;痧点赤如红纸,甚至紫黑,急现隐约,突然出现又突然回去,不能透发出来,这说明邪气郁于里,是逆证。
烂喉痧的辩证论治要分为四个阶段。初起温热时毒在肺卫,这个阶段的治疗重点在于透表,以使从外而来之邪还从外透出而解。正如丁甘仁所说,治疗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邪气由卫分进入肺胃气分,这个阶段的治疗重点在于清气,要清透结合,以清为主,使邪有出路。邪气由气分入营,出现气营两燔,这个阶段的治疗要以清气为主,同时还要凉营养阴。到后期出现余邪未净,阴液损伤者,要以滋阴生津为主,兼清余毒。正如夏春农在《疫喉浅论·疫喉痧论治》中所说:“疫喉痧治法,全重乎清也,而始终法程不离乎清透、清化、清凉攻下、清热育阴之旨也。”
烂喉痧如果出现神昏、肢厥甚至内闭外脱的危重证,可以参照春温章中的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1.温热时毒侵袭肺卫
【临床表现】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则点状糜烂,肌肤丹痧隐现,舌红或有珠状突起,苔白,脉数。
【证候分析】初起邪气在表,卫气不宣,所以憎寒。因为毒邪盛,正邪相争激烈,所以初起就见发热,而且很短暂时间内热邪就入于里,所以就出现壮热而不恶寒。热伤津液则烦渴。由于温热毒邪上攻,气血壅滞在咽喉,所以起病就出现咽喉红、肿、疼痛。热毒腐败血肉,就出现咽喉糜烂,由于初起病情较轻,所以先见点状糜烂。初起邪气虽然在表,但是因为热毒炽盛,同时也窜入气分、营分。由于热毒壅滞,气机不通,邢无出路,窜入营分血络中的热邪就逼迫血液充斥于表而瘀滞在肌肤,所以肌肉皮肤开始隐隐约约泛红,皮肤有少量的细小痧点出现,因为病在初起,所以仅见丹痧隐现。热毒逼迫,气血上涌,壅滞于舌,所以舌红而有珠状突起。邪在表还没有完全入里,所以舌苔白。脉数主热盛。
【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方剂】内服清咽栀豉汤,外用玉钥匙吹喉。
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
生山栀三钱(9g)、香豆豉三钱(9g)、香银花三钱(9g)、苏薄荷一钱(3g)、牛蒡子三钱(9g)、粉甘草一钱(3g)、蝉衣八分(2.4g)、白僵蚕二钱(6g)、乌犀角八分(2.4g)(磨冲)、连翘壳三钱(9g)、苦桔梗一钱五分(4.5g)、马勃一钱五分(4.5g)、芦根一两( 30g)、灯心二十支(6g)、竹叶一钱(3g)
水二盅,煎八分服。
玉钥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焰硝一两半(45g)、硼砂半两(15g)、脑子(冰片)一字(3g)、白僵蚕一分(0.3g)
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1.5g)许入喉中。
【方解】清咽栀豉汤是以透表泄热为主的方剂,方中的药物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轻宜透表药,豆豉、银花、薄荷、牛蒡子、蝉衣、连翘、桔梗、竹叶这些药都有上行作用,轻扬清宣,疏透表邪。初起恶寒者可以加荆芥、防风,与轻扬寒凉药共同配合,组成辛平表散之剂,增强散邪功效。在大队的凉药中加少量辛温药,是取其辛而制其温,通过辛平表散作用以达到畅汗的目的,给邪气找出路,使邪从表解,就遏制了入里的趋势。笫二类是清泄热邪药。山栀、银花、连翘、灯心、竹叶相配,既能苦寒折热,又能泄热利尿,导热下行,给热邪找下行的出路。第三类是利咽止痛药,牛蒡子、甘草配桔梗、马勃都有清热利咽止痛作用。在大队的透表药与清热药中加芦根,有甘寒生津,保津液的作用。方剂中有犀角,因为初起的治疗重点在于外透而不在于清营凉血,所以犀角的用量宜轻。在内服汤剂的同时,还可以外用玉钥匙吹喉,有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的作用。玉钥匙应该在咽喉虽然红肿但尚未溃破的情况下使用,一旦咽喉溃烂,就不要再用。
2.温热时毒塞滞气分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肌肤瘀痧显露,舌红赤有珠状突起,苔黄燥,脉洪数。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是温热毒邪进入肺、胃气分的实证。由于正邪相争激烈,所以热势很高,见壮热之象。高热损伤肺、胃津液,所以见口渴。热扰心神就出现烦躁。热毒上攻,气血壅滞在咽喉,就导致咽喉红肿甚至腐烂。气分热邪窜人营分,就导致皮肤丹痧显露,但是还没有遍布全身,就说明仍是以气分热盛为主。热毒逼迫,气血上壅于舌,所以舌红并有小芒刺突起,状如草莓。舌苔黄燥,脉洪数有力是肺、胃热毒炽盛而正气不衰的表现,所以说它是气分实证。
【治法】清气透热解毒。
【方剂】内服余氏清心凉膈散,外用锡类散吹喉。
余氏清心凉膈散(《温热经纬》)
连翘(9g)、黄芩(9g)、山栀(9g)、薄荷(3g)、石膏(18g)、桔梗(3g)、甘草(3g)、竹叶(3g)
锡类散(《金匮翼》)
象牙屑三分(0.9g)(焙bei)、珍珠三分(0.9g)(制)、青黛六分(1.8g)(飞)、冰片三厘(0.09g)、壁钱二十个(用泥璧上者)、西牛黄五厘(0. 15g)、焙指甲五厘(0. 15g)
共研细末,密装瓷瓶内,勿使泄气,每用少许吹于咽喉处。
【方解】余氏清心凉膈散是由凉膈散去大黄、芒硝加石膏、桔梗组成。方中的药物分为清热与透热两类。石膏辛寒,解肌透热,达热出表。连翘虽然是苦寒清热药,但是也有轻扬宣透作用。丹痧已经显露,说明热毒壅滞在肌肉部位,所以用石膏配连翘,清透并施,以使热毒外散,邪有出路。黄芩与山栀是苦寒直折药,清泄热邪,使热毒从下而泄。薄荷、竹叶辅助石膏、连翘宣透热毒邪气。桔梗配甘草,解毒利咽止痛。这个方剂清透气分热邪的作用较好,但是丹痧已经显露,热邪已经有入营的趋势,还应该适当加入清营凉血药,可以选加紫草、丹皮、赤芍、生地、芦根、白茅根等以清营养阴,活血散瘀。芦根与白茅根这两味药可以同用,芦根甘寒,清热生津,生肺、胃气分的津液。白茅根甘寒,凉血生津,生血中津液。这两味药都属清灵一类,养阴而不腻。如果有大便干燥,大黄、芒硝也可以加入。
外用锡类散吹喉,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的作用。锡类散有市售成药,方中的象牙屑、珍珠、焙指甲都是生肌药。青黛、冰片、牛黄、壁钱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方中的壁钱特别注明用泥壁上的,它是什么药?壁钱文称为壁钱幕、壁茧、嬉子窝,就是壁钱科动物壁钱的卵囊,呈扁圆形,状似铜钱,因为它挂在墙壁上,所以称为壁钱。
3.气营两燔
【临床表现】壮热,汗多,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气急声哑,丹痧密布,痧密肌红,甚则紫赤成片,舌干绛起芒剌,状如杨梅,脉细数。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是气分热毒窜人营分而呈气营两燔的危重阶段。壮热,汗多,口渴,舌干燥,是气分热毒炽盛,大量消耗津液的表现。由于气分津液大伤,热邪就进一步消耗血中津液,所以舌绛,脉细数。气分高热壅滞,热毒没有出路,所以咽喉红肿糜烂加重,甚至由于咽喉肿而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气急声哑。热毒窜人营分,营分的热邪就要向外发泄,从而逼迫血脉中的血液向体表充斥。但是肌肉、皮肤部位也有热毒壅滞,气机不畅,血液充斥到体表的血络之中不能环流,就瘀滞在体表,瘀在肌肉部位就见肌红,瘀在皮肤的细小血络中.使血络扩张就见痧点,从而形成痧密肌红的状态。瘀痧赤紫成片,是热毒消耗营阴,血中津液大亏,血液粘滞的表现,标志病情危重。舌绛起芒刺,状如杨莓,是热毒充斥于舌体的血络,导致舌络充血的表现。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救阴。
【方药】内服凉营清气汤,外用锡类散吹喉。
凉营清气汤(《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
犀角尖五分(1.5g)(磨冲)、鲜石斛八钱(24g)、黑栀二钱(6g)、牡丹皮二钱(6g)、鲜生地八钱(24g)、薄荷叶八分(2.4g)、川连五分(1.5g)、京赤芍二钱(6g)、京玄参三钱(9g)、生石膏八钱(24g)、生甘草八分(2.4g)、连翘三钱(9g)、鲜竹叶三十张(9g)、茅芦根各一两(各30g),去心、节、金汁一两(30g),冲服
【方解】方中的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就是犀角地黄汤,用以清营养阴,凉血散血。方中清泄气分热毒的药有:山栀、黄连、生石膏、连翘、竹叶、金汁,这六味药相配,辛寒与苦寒共用,在清泄气热中既有透达的作用,又有降泄的作用,从不同的渠道给热邪找出路。薄荷、连翘、竹叶轻扬宜透,透热转气,使邪从表出。芦根甘寒生津,生气分的津液,滋养肺胃;茅根凉血生津,生血中津液。两药共用,清气凉营.养阴生津。在病变过程中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喉间痰鸣,是因为热邪灼液成痰,阻塞呼吸道所致,应该在方中加大剂量的竹沥,以清热豁痰。如果发展到热痰蒙蔽心包,瘀血阻塞心络,出现痰壅气粗,口唇爪甲青紫,四肢厥逆,可以配用安宫牛黄丸。如果出现内闭外脱的危重证,要急用开闭固脱法,可参照春温章的相关内容辨证论治。
本证除内服汤剂治疗外,还应该外用锡类散吹喉,以促进祛腐生肌。
4.余邪未净,阴液损伤
【临床表现.】壮热已降,午后低热,咽喉糜烂疼痛渐减,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状如鳞片,舌干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从临床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个证候是烂喉痧后期,温热毒邪大部分已经解除,但是还没有完全除净,阴液的损伤也还没有恢复的阶段。因为邪气大部分已经解除。所以壮热已经下降。午后低热,是由阴伤与余邪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主要是因于阴伤。由于邪气大减,所以咽喉糜烂疼痛也逐渐减轻。口干唇燥,舌干红苔少,脉细,都是阴伤的表现。皮肤干燥脱屑,是由于阴伤而皮肤失养的表现。这种皮肤脱屑不是糠麸样的,而是成片地蜕皮,甚至状如手套。脉象仍数,说明余邪未净。
【治法】滋阴生津,兼清余热。
【方药】清咽养营汤(《疫喉浅论》)
西洋参三钱(9g)、大生地三钱(9g)、抱木茯神三钱(9g)、大麦冬三钱(9g)、大白芍二钱(6g)、嘉定花粉四钱(12g)、天门冬二钱(6g)、拣玄参四钱(12g)、肥知母三钱(9g)、炙甘草一钱(3g)
水四钟,煎六分,兑蔗浆一钟温服。余毒仍盛者,加乌犀角。
【方解】方中西洋参、生地、麦冬、花粉、天门冬、蔗浆都是甘寒药,白芍酸寒,玄参甘咸寒。知母虽然是苦寒清热药,但也有滋阴作用。甘草配白芍酸甘化阴。可见,本方是以甘寒为主配酸寒、咸寒,以清热生津,滋阴增液,既能补充肺、胃的津液,又能补充血中的津液。这个方剂的作用是重在补阴,但是方中除了甘草之外都是寒凉药,所以也能清余热。佐以茯神的目的是取其养心安神的作用。这个方剂以补为主,补中兼清,如果邪气仍盛,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入清气的药物如石膏、连翘等,或加入凉营的药物如犀角、丹皮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痄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