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运动、六经的中医学

(2018-06-21 20:35:55)

四气讲的是四季。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1、自然、人与社会三位一体从自然方面来说,天地是生发的状态,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芽;人要顺应天地自然变化,应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稍微走一走,不要急着把头发扎起来,这个是广义的,代表神的意思。 后面这句话非常关键,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从个人层面来说是人要有仁慈恻隐之心,要帮助生不要去杀害,要给予不要夺取,要赏赐不要惩罚。相反,从心理层面生怒气就是杀,所以春天一个人好怒就会伤肝。我们会发现春天高血压发病非常高,还有脑溢血中风等,表现为明显的阴虚阳亢,上实下虚,上热下寒。

2、四气对应四脏,顺应生长收藏自然之道春天如果没有养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天没有养好,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秋天没有养好收藏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天没有好好地闭藏,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可以理解为春夏秋冬,包括脾在长夏,四气对应四脏,如果哪一棒没跑好,都会影响下一棒的选手。一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就是为了纠正这种体内温差的变化。

3、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但体内温度恰恰相反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其实是自然界地表温度的变化,对应于人体是体表温度的变化,但是体内的温度恰恰相反,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春夏人体体表温度越来越高时,体内温度是越来越低的;秋冬恰好相反,是体表温度越来越低,体内温度越来越高。这点我们在治疗和辨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

4、脏腑对应四气,应气时是最虚的状态

    四个脏腑对应四气,它在应气时,是最虚的状态。肝在春天最虚,心在夏天最虚,肺在秋天最虚,肾在冬天最虚。有何为证呢?

二、人体病理变化之道

    当人体出现疾病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引起人体出现疾病的有各种因素,比如说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病因在《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就有详细的论述。

    黄帝问岐伯人为什么年半百而衰,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话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我们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饮食、生活起居,包括作劳方面,出现了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所导致的种种疾病。

    而外感六淫,我们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中有四个含义。

第一点是正气虚时容易感受外邪,反过来说如果感受了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也可以说明正气已经虚了。

第二点可以理解为虚处即是受邪处,或者是留邪处。

第三点是邪之所传,其气必虚。外邪入侵以后,下一步它要往哪里传,取决于哪个地方是第二虚。比如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如果它逆传心包,说明心虚;如果胃肠虚,就下传入阳明胃肠。

第四点如果是阳虚体质的人,容易感受阴邪,像寒湿燥这种阴邪;阴虚体质的人,容易感受阳邪,比如风暑火热。

    但是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就是他虚,他为什么会虚呢,就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妄乱作劳,导致他务快其心,逆于生乐的结果。这里面还有一个内因中的七情内伤,心理和伦理也会间接地损害脏腑,佛家观点认为病因用四个字概括病由心生

    不管是什么原因,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正常的圆运动被破坏,导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心火不能下潜,肾水不能上升,脾胃气滞,或者导致胃气上逆、肺气上逆、肝气横逆等等,包括气陷、气结、甚至气脱的,经常有夹杂瘀血、痰阻、食积、水饮,包括毒物等等,混杂在一起。

三、辨证之道

    辨证方面,这些疾病可以按照八纲辨证。从病性分寒热,从病位分表里,从病势分虚实,我们还要补充一个——病态,以前的中医诊断学里面很少提及病态。病态是疾病的一种运动趋势或者方向,可以用升降浮沉或者升降出入来表示。

    病态向上的比如呕吐、咳嗽、哮喘、鼻衄、头晕、头痛、目赤、耳鸣、牙痛、咽肿、喉痹等五官七窍的疾病,特别像脑淤血、脑梗塞等,其实都是病势向上。

    向下的比如泄泻、痢疾、带下、崩漏、滑胎,包括内脏的各种下垂,比如肾下垂、子宫下垂、胃下垂、直肠下垂,夜尿频数,大小便失禁等表现为病势向下;

    向外的比如自汗、盗汗、身发斑疹、肌衄、湿疹、湿疮、疮疡、肿毒,包括常见的各种各样的皮肤病,比如缠腰火丹、银屑病等,病势向外;

    病势向内的外感病种最常见的是寒主收引,比如说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这些表现为向内。

    用药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调整疾病的运动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是没有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滞、血瘀、痰阻、食积,或者这些混合在一起的疾病病理变化。表现为各种急性、慢性、良性、恶性的肿瘤,包括瘰疬、瘿瘤、胸水、腹水等,可以停留在各个脏腑,或者经络、皮部等。

    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打破不正常的气机升降,用中药或者其他别的方法进行干预。治法要针对病性、病位、病势、病态进行调整,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病性的寒热方面,寒热很重要。

    但我们刚刚也讲了,春夏秋冬的寒热在人体分布是不均衡的,春夏生理上表现为体表上部表现为热,里和下表现为寒;秋冬表现为体表和上面表现为寒,体内和下部表现为热。

四、治法之道

    针对以上情况,就要确定相应治法。

    寒热病性上,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不论是用药,还是艾灸针刺,都要遵循这个总体原则。

    病位上有表里之分,表里是个比较笼统的说法,也可以说是上下、左右、前后,但具体一定要落实到相关脏腑,中药的治法是归经,或者针药并用。

    病势而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是总原则,单在中药方剂使用中,就有五脏苦欲补泻法和外感六淫的气味配伍补泻法。

    对于病态的升降出入,有个简单治法,有的时候需要逆着它,有的时候需要顺着它,一般要根据具体病症。我们经常说升者降之,陷者举之,散者收之,收者散之

    病势向上的,比如肺气上逆,我们就要降肺;气机下陷的就需要升提,比如治血证里面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的方法,就是用药物或治法的升降浮沉,干预或调整疾病不正常的升降浮沉,其总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正常状态。

针对上热下寒证或表热里寒证,是什么治法呢?

    上热下寒证最极端的就是戴阳证,我们用清上温下法,它的经典处方就是附子泻心汤。也有清上温中法,比如半夏泻心汤。前段时间讨论中还说到有用大阴旦汤配合四逆汤,这种大阴旦四逆法也是清上温下法。

    针对表热里寒证可以用清表温里法,具体配伍中可以用辛凉复辛温法。比方说有些皮肤病的治法就可以用这种配伍。

    针对上寒下热证,我们前面讲有戴阳证,但是临床上会不会出现戴阴证呢?这个我在经典里面还没有碰到,但是可以推断这种病证肯定会出现,用温上清下法。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像治疗胸痹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我认为有点类似于清下温上法。

    针对表寒里热证可以用温表清里法,也可以理解为辛温复辛凉法,比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就是经典的辛温复辛凉法,吴鞠通根据这个处方创编的新加香薷饮,用的也是这个方法。

    总而言之,单纯的寒证或者单纯的热证在临床上都不常见,比较常见的是寒热错杂,可以表现为全身整体的寒热错杂,也可以表现为局部的寒热错杂。比如一个小小的痤疮粉刺,就有可能是外面寒里面热,可以用辛温散其寒,用辛凉清其热,可以艾灸痤疮粉刺的部位,灸至不痛者痛,痛者不痛,痤疮粉刺的热可以很快就散开,效果非常好。

五、药理方理之道

根据治法我们来谈药理和方理的问题。

1、药理

    李东垣先生的《药类法象图》,他把中药根据圆运动的原理,根据春夏秋冬的节律变化分成了五类,分别是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和寒沉

    比如我们常见的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药,都属于风升生;温里药和芳香化湿药或者理气药,放在了热浮长;像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等清热泻火药,放在了北方,属于寒沉藏列;像乌梅、五味子、白芍等酸收药,包括麦冬、天冬、沙参、阿胶等养阴药,以及猪苓茯苓滑石等淡渗利湿药,放在了燥降收。

    这种归类方法,我认为非常科学。最大的实用性,就是针对疾病异常的升降浮沉用药物进行调整。简单的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使用的麻黄,或者生姜、葱白、苏叶等,都是在风升生的分类中,治疗的是寒邪束表的病证。这类病症表面上看影响的是肺,其实是肝。

    所以我们使用的药其实是对抗的,是以春夏药治秋冬病,以秋冬药治春夏病的思路方法。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但与我们往常学习的理论有所不同。

2、方理


    方理里面有二旦六神大小汤,这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相传是源于《汤液经法》,这个理论我们先不考证。临床中发现这些方非常实用,而且对于调整疾病的升降浮沉非常有效。

    比方说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这里系统的讲了青龙、白虎、朱鸟、玄武的配伍思路,青龙者对应东方风升生,白虎对应西方燥降收,也可以说对应收重之法,重就是沉的意思。升降浮沉中沉是向内,浮是向外,升是向上,降是向下。

    可见青龙汤和白虎堂分别对应风升生和燥降收,对应的方位就是东方和西方。热浮长与寒沉藏对应的就是南方与北方,其中朱鸟汤就是黄连阿胶汤。

    看过《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各位同学和老师都知道,麻黄汤就是小青龙汤,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在辅行诀里面就是大青龙汤,此外还有大白虎汤、小白虎汤,大朱鸟汤、小朱鸟汤,大玄武汤、小玄武汤等等,在我们治疗的时候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疗临床各种病症。

    其中还有勾陈汤和腾蛇汤,勾陈有点类似理中汤类,腾蛇类似承气汤类。湿化成类有升脾降胃法,升肝降肺叫左升右降法,泻南补北法,或者叫泻心火温肾水的办法,这样我们五大方位就全了。

谈谈个别药物

我们可以谈一下个别的药物。

    比如霜桑叶,在教材中都认为是辛凉解表药,前几年我特地发表了一篇文章——《霜桑叶非辛凉解表说》,其实我们采收的桑叶是秋末霜降时,它已经不再具有升发特性,而变成沉降收敛之性,更加甘寒质润,稍微有点苦。

    它的作用其实是敛降法。所以它自古以来就有止汗神药之说。但我们教材中并没有提及桑叶可以止汗。当然霜桑叶才可以止汗,如果是春天或者夏天采收的桑叶不可能止汗。

    再比如瓜蒌,一般我们把它归为止咳平喘或者化痰类的药,其实瓜蒌的一个重要用法是润降肺与大肠,间接可以治疗肝胆的病。所以瓜蒌有一个简单处方,就是治疗缠腰火丹(带状疱疹),单用瓜蒌一枚,大概30到50g,可以稍微配点其他药,或者单独用也有效。

    另外比如我们用霜桑叶、菊花、贝母,在治疗肺燥、肺热、肺气上逆时效果都很好。菊花也是秋天所生,有白菊花、黄菊花。我们可以推断,像桑叶、菊花、瓜蒌一类的药物,单独用可以治疗肺经本病,但相反也可以治疗对家——肝胆的疾病,可以解释为佐金平木法。

    所以清代医家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最早提出霜桑叶乃肺家之肝药,说得非常精辟。

    同理也可以大胆推断,当然这个观点还没有说过,麻黄乃肝经之肺药。表面上看我们之所以把麻黄归属于肺经,就是因为它可以治疗风寒感冒,但这里面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我们归纳药物归经时,往往通过以效定经的方法,它能治某个脏腑的病就把它归入某个经,这个思路是非常错误的。

    教材中把麻黄归为肺经、大肠经,归于膀胱经是因为它可以治疗太阳病,而把太阳病与太阳经混为一谈,这也是低级错误,偷换了概念。麻黄真正的作用应该是肝,它可以治肝经的病,间接可以治肺。

    其实除了麻黄,其他跟麻黄功效相似的药,比如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川芎,这些辛温解表的药,其实跟麻黄的功效一样,都与肝有关系。

    大家看教材仔细体会一下,有些时候绕不过去了,就写肝经肺经都有,其实这两个本身就不对。它的本位是在肝,兼治脏腑在肺。所以古人叫肝家之肺药,说的非常精辟而深刻。

    另外在中药里面,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像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这些苦寒药,我们讲苦寒坚阴、泻南补北,它好像在泻不同地方的火,但其实泻火间接就可以坚阴,水足了以后自然就可以抑制心火,这是相辅相成的。

    这里我们提醒一下,像珍珠母、牡蛎、紫贝齿等贝壳类、介类药物,都有潜阳的作用。所谓潜阳,它是在水里面,大家看这些都是水生的贝类动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卦象可以看为是外坚而内柔的卦。

   外坚就是阳,内柔就是阴。外阳内阴,其实就是离中虚的火卦;它们生在水里面,又是坎中满的水卦。水在上火在下,这就是水火既济的卦,所以它们就可以治疗水火未济的病证。

    许多人说中药是口尝出来的,这种说法是极其无知的。我们老祖先对每种药物,不管是植物类、动物类,还是矿物类,都经过认真仔细的分析、观察和总结,没有一种药是随随便便使用的。

    阳旦者升阳之方,可以理解为帮助太阳从东方升起;阴旦者扶阴之方,可以理解为帮助太阳从西方落下。所以阳旦汤治疗阳气不升的诸多病症,阴旦汤治疗阳气不降的诸多病症。比如失眠,就是一个阳不入阴的表现,可以用阴旦汤来治疗,一个经典的处方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其实就是大阴旦汤去掉了芍药,临床上认为小柴胡汤加芍药效果更佳。阳旦汤着重用的是黄芪、桂枝,有正阳旦汤、大阳旦汤、小阳旦汤,加了黄芪的大阳旦汤升阳效果更好。

    火神派专家吴佩衡老先生曾经把药物归纳为中药十大主帅,其实有很多药物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如麻黄是风升生,附子是热浮长,生石膏是燥降收,黄连是寒沉藏,还包括干姜是温脾升阳,还有细辛、大黄、芒硝等。这几个药物就奠定了圆运动的方位——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和寒沉藏。


六经论治

    关于《伤寒论》的经络大家有些问题。到底经络是有还是没有啊?现在学术界有争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也有的公然写文章叫《六经非经论》,认为六经是有的,但不是经络。所以我今天主要讲经络这个问题。
    经络的问题,不是《伤寒论》单有的问题,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内科的要学经络,学外科的要学经络,学妇科的要学经络,学儿科的也要学经络。我十几岁作学徒,跟着老师学医,老师开头就给我们讲经络,他说这就是基础。所以说经络并不是《伤寒论》所独有的,凡是学中医的,为了给以后的学术打下很好的基础,首先得先学好经络。"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中行……"就得背这个,念这个。如果有人提出来经络学说在中医上没有实用意义,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伤寒论》的经络方面给废除了,所有的中医学基础都给废除了,这个关系是很大的。《内经》中有脏腑经络,讲脏腑就得讲经络,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都得用经络学说加以说明。如果把经络给废了,"六经非经"了,那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整体观,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的辨证法,六经为体、八纲为用,体用的关系,不就都废了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经络的文章,在中医学院发表了,无形之中就出现了对立面,有一些议论,说我凭老资格。经络是有的!不光因为我是搞伤寒的,那是中国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伤寒论》也是中医学,当然就得取法于经络学说了,怎么能说是"六经非经"呢?好,一句话把所有中医的基础理论、脏腑经络都给废掉了,那将来脏腑还能建立关系吗?脏腑得有经络,没有经络,脏腑就是死东西了,有经络才能活呀!要懂得这个道理,就得要求对中医有所体会,得有点入木三分的功夫,才能知道它的利害关系。否则的话,思想简单,图省事,认为经络就这么一条线,解剖学也看不出来,从哪儿到哪儿谁知道,他也不往细里去研究,就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这是不行的!"医之始,本岐黄",脏腑经络是基础,你不是要学中医吗,就得学这个,不学这个怎么叫中医?同学们可能要问我了,刘老您这话说得太武断了,那还非学不可?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临床上来了病人叫你看,要辨证,辨证里头就有经络辨证,要是没有经络了,怎么去辨?
    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中医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面,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他说:"您看我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我一看,大脚趾,正是大敦穴。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那地方有毛,古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公英。"湿热毒火,首遇肝经"。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趾发'。大趾,就是大脚趾,发呢,你看你这个又红又肿,发了。"七副"龙胆泻肝汤",他晚上就能睡觉了,不疼了。你说这经络在临床是不是管用啊。"龙胆泻肝汤"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肝经的火毒一清,不就见好了吗?
    再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酝肥?quot;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弄点好药。"她得的就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病人来找我,我说:"你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她就说后头痛、偏头痛,到肩膀头儿再往下一点,就是耳角的上面一点往下来,这里痛。我一看,就用基础医学和经络学说辨证,这叫三阳经结气。脉象浮弦,稍微有点滑,我就给这个病人开了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还有点羌活、防风,三经风邪一起治,"柴葛解肌三阳病,头痛发热还不眠"。吃了药,病就减轻了,女同志也破涕为笑:"老大夫,我就吃您的药见效,不疼了。"所以说学经络这个事儿,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伟大的组成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络怎么能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你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脉不通。""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外侧。疼是因为少阳经的气火、相火被风寒凝滞了。然后我就给他开了张药方,有双花、陈皮、赤芍、穿山甲,吃了就好了。
    这些例子多了,不可胜数,所以我跟同学们说这个道理,经络学说是中医伟大的组成部分,有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就活了,要不,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它是一个表一个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合,也不是强加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这个有机结合就是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到肾,肾的经络到膀胱,所以它们才能结合。气是相通的,肾与膀胱相表里,要没有经络学说了,把它一脚踢到门外,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阴病了呢?为什么肾病可以出现膀胱病呢?没有经络了,就没有了一个传导的、联系的、互为影响的、物质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的理论了。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阴,肾阳不足出现了少阴证。在临床上,给老年人、体虚的人看病,头疼、发热,体温三十九摄氏度,这时病在太阳,浑身疼,得按阳经来治,肯定好。感冒头疼,脉不浮了,变迟了,总想睡觉,打不起精神来,一摸,手脚发凉,这是病由太阳转入少阴了,叫少阴伤寒。怎么办?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一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驱邪培本,两方面来治,才能取得效果。所以说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一个必然的辅助理论。
    再说说《伤寒论》这部书,它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着重于讲理,理法方药嘛,它的理论性很高。所以张仲景书中有几个重点要掌握的,一个是辨证论治。学《伤寒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伤寒论》?除了辨证论治,还有没有了呢?到这儿就停止了吗?不知道的话,就困难了。这第二个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的,很多疾病,我凭辨证论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之先兆也,是事物刚发生,表露在外有那么一点痕迹,这一点情况抓住了,我就知道它如何如何。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当大夫看病,不能忙活了半天的辨证论治,刚一出门病人就死了,那是你这大夫没医术。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序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张仲景就是告诉你《伤寒论》不完全是讲辨证论治的,那辨证知机也是奥妙的,现在不研究这个行吗?好,辨证论治是讲六经的,辨证知机是讲五脏的,记住了,这是口传。见什么证,见什么脉,然后按五行生克之理,琢磨这病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会出现危险。一次有一个姓郑的人,儿子出麻疹转成肺炎了,叫我去看。我到那一看,这孩子喘得厉害,见绝证了,所以我拿了包就走。姓郑的出来问我用什么药治,我说不用用药了,危险就在眼前。什么样子呢?这孩子喘如鱼口不能闭,肺气绝也,五脏里的肺,所以决死生。治伤寒杂病,辨证知机在于五脏,辨证论治在于六经,这要分开了。所以在《伤寒论》里要学辨证知机,就得看他的平脉篇、辨脉篇。春脉弦,如果不弦了,没有胃气了,就危险了。
   《伤寒论》是一部上知天、下知地,无所不包的伟大著作,能小中见大,所以我写文章,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那么一句话:"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他这种境界怎么达到的呢?他用的是经络学说。经络的功用是能产生联系,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上临床,就看见有这样的情况,西医没有办法治的病都来看中医,中医就有办法。现代医学、X光、验血,找不出原因,最后找老中医,就能给他治好,因为老中医的联系性广泛,能找出原因。一个人咳嗽,什么法子也治不好,查结核,没有,什么也查不出来,为什么还咳?找中医大夫看,木火刑金,你老爱生气,以后不生气了,病就好了。用海蛤壳20克,青黛10克,泡水喝了就好了。怎么现代医学没研究到海蛤壳能治木火刑金呢?这些道理就是中医的特长。现在,我也带博士生,整天在实验室里研究小耗子,打一针然后得出结论,当然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怎么不能好好把木火刑金研究研究,看它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张仲景他必然得用经络学说,不用经络学说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了。什么叫整体观,什么叫辩证法,张仲景他的药本来治阳证的,一下子变成阴证了,尤其是《伤寒论》的三十条:"伤寒脉浮缓,小便利,桂枝汤发汗,得之便觉咽中干,烦躁,吐逆,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重与芍药甘草汤。"那病机变化之快,治疗方法之多,不用经络学说的广泛归纳是不行的。同时《伤寒论》是以六经为体,八纲为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变化二分法,二分法就是由阴阳而来的。阴阳就六经中分阴阳,三阴经,三阳经,一些基础知识都来自经络学说。要是《伤寒论》"六经非经"了,这些道理怎么交代呢?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像日本人,在古籍上他们得出结论说《伤寒论》是实践医学。日本朋友对《伤寒论》很推崇,对《黄帝内经》却不重视,说《内经》是思辩,是花言巧语,没什么实际作用。我去日本讲学,他们说《内经》不如张仲景的药方,看病治病,百发百中,《内经》中的经络是哲学的东西,是"思辩",可是他们就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是医学的根本。中国重视《内经》,而日本只重视《伤寒论》,这也是一个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寒气排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