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中方言(104)——《红楼梦》里的西安话

(2016-05-01 19:58:09)
                                                     《红楼梦》里的“西安话” 
                                                                       伍永尚

   绾着小繤,裹着小脚的老姑真是个奇人,几年前她九十岁时辞世时,这位农村老太太一步也没离开过西安北郊的乡土。她除了能做扶犁耕锄的农活,还是纺线织布的行家里手。更难得的是她爱好看书,虽然她从来没上过学,甚至连名字都写不好,但中国的古今名著凡是能得到的都阅读过,我弟是一个企业的工会干部,就成了姑姑的图书供应者。《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通读都不下五十遍;《林海雪原》、《红岩》等很多现代书也是几十遍的看,不少情节说的一字不差,有的段落滚瓜烂熟。
 
   老人家一日无书不能眠,几天无书要得病。她思维敏捷,性格开朗,治家处事,人皆叹服。姑姑很早就动员我看《红楼梦》,我说工作忙,时间少,书又是文言文,怕难念懂。姑姑用他那土得不能再土的西安话说:“啊搭邪(哪的话)!书里头净都是白话,你都是念哈(下)书的人,还比不上我个老婆子。”她说:“古代人家也有标准话,连孔夫子也说,那会儿叫雅言,多半儿是京城的话,该(跟)咱这儿的话都傍间(差不多)。”她居然说起“雅言”,因是第一次听到,让我查了好久。比起她,我自叹知识浅,底子薄。

    确实,关中人读起《红楼梦》朗朗上口,有大量的古白话和地方语与今天的西安方言相似,举几个例子。
 
   “官中”:《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母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第四十五回,凤姐儿:“你们娘儿们,主子奴才总共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书里“官中”指家族集体的。“官中”这个词很古老,在西安周边使用很普遍。广义讲是公共的,如国家的、单位的、集体的都可称为官中的。如问:“村西头那片树林是谁家的?”答:“是官中的。”指村子共有的。“那两间房原来是五保户的,人死后就成了官中的。”指归集体所有。后来与“私”相对应的都称作“官”。官,亦指政府的,如官路、官物、官费、官田、官话等。“官庄”就是政府控制的庄田,和“官中”近义。关中西部也把集体的称作“官庄”。没有电的时代,照明点油灯,为了省油,灯捻子都很细。然而集体的或是政府的“官灯”就不一样,用很粗的捻子,故民间有俗语说:“官庄的灯,捻子壮。油添的满,灯照的亮。”壮,在关中当粗讲。
 
    “罢了”:有三层意思。一是很不错。《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前日我在哥儿处看见哥儿写的字,作的诗,都好的了不得。怎么老爷还抱怨说哥不大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指很不错。在关中有人听到说谁家的媳妇对公婆不好,知情人反驳说“谁说不好?人家罢了!”指很好的。说“这娃学习罢了”,指满可以。二是一般化。《红楼梦》75回,贾母:“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指很一般。媒婆夸奖某个女孩儿长的花似玉,美如天仙。见过的人说“罢了罢了,还不胜(不如)村头儿的瓜女子。”意思是并非他说的那么好。三是结束了,完了。关中人说“收罢了小麦种御麦(玉米的旧称),吃罢了晌午耐到黑。”就指完毕。
 

“招”:“招”和“理”是近义字,经常放在一起用。如张三对李四有意见,说:“他太过分了,我不招理他。”指不理会。所以招和理在古代可以通用,不理谁说不招谁,不说话叫不招嘴,不理识叫不招识。《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李纨:“好容易‘狗尾巴尖儿’的好日子(生日),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指理。“招”和“惹”也是近义字,如招谁惹谁,招惹是非等。所以说:“招”好了就是“理”,“招”不好就变成“惹”。

 

“不是”:除了绝对否定外,还作名词“缺点、错误”。《红楼梦》里多次运用,第六十三回,袭人晴雯等忙问:“又怎么了,谁又有了不是了?”意思是谁又犯错了。关中口语经常使用它来议论是非,是则“是”,非则“不是”,如:“他有缺点,你也有不是。”即也有不对的地方。如果反问:“我有啥不是?”则是我哪儿错了。

 

“鼓捣”:简捷的意思就是折腾。《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指折腾完了。方言说:“这半天你在那鼓捣啥呢?”即干啥呢。如果请某人“给想办法给鼓捣些钱”,正当的手段就是给借,或想办法凑。

 

“多嫌”:指因多余而嫌弃。《红楼梦》黛玉:“况我不是这里的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关中的老人责骂儿子时常说:“你们老是多嫌我,巴不得我早点死。”范紫东《三滴血》:“李晚春:‘我这不亲的气短,在你这屋里可能站几天嘛,再不要多嫌我了。’”话里的“可能”,意同 “又能”,是关中常用口语。如“你父母可能有多少钱嘛,出手这么大方。”

 

“歪”:关中人把厉害叫“歪”,把训斥一次叫“歪了一顿”。《红楼梦》第三十回,紫鹃笑道:“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注释:歪派,无理指责,故意找碴编派别人的意思。第二十七回,黛玉:“想必是你的丫头懒得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关中把厉害人叫“歪人”, “今儿早上被妈妈歪了一顿。”指责骂。孙仁玉《镇台念书》:“哼!歪极了,歪极了。”高培支《夺锦楼》:“你娘正在撒歪。”也用“歪”直接表示厉害,“这几年你没到高新开发区走走,那儿的建设歪的很!”变化很厉害。

 

“轻狂”:从字面上看是轻薄狂妄。方言多指行为浮躁或恶意挑衅。《红搂梦》第三十一回,黛玉:“倒抱怨我轻狂。”关中人警告对方“你轻狂啥呢!”或说 “你再轻狂,我就不客气了!”制止对方的挑逗寻衅行为。“就那一点儿本事,还轻狂的了不得。”训斥那些指自不量力的人。

 

“生分”:本意是不熟悉、不了解,关系不融洽。《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指疏远了。方言说:“娃娃初来乍到,还是有些生分。”指环境生疏。“他在那拨人里最生分。”指孤僻,不和群。

 

“飺”:音词,同跐,混吃混喝:《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二人都笑道:‘你又赶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 即揩油占光,意思是混、蹭。关中人读cì 多用跐。关中人常说“拿脸跐(飺)”就是用脸蹭。靠面子或老资格得到对方的同情,获得益处。“他的工作还是他老子拿脸飺来的。”意思是靠人情得到的,有硬着头皮恳求的含意。见跐。

 

“跐”:本义是脚底在地上滑来滑去,或身子靠着物体蹭,关中人叫跐。用脚底踩住一只臭虫再向前使劲研磨,叫“把臭虫跐了”。捏着烟把火在烟盒里研灭叫“把烟跐了”。《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有套近乎的意思。 “今儿不做饭,到丈母娘家跐一顿。”即蹭、混。

 

“搁的住”:《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宝玉道:“你何苦来替他招骂名。饶这么着,还有人说闲话,还搁的住你来说他。”在关中方言里与“搁不住”、“往哪儿搁”对应,用于有相应的理由感觉值得。如:“分配办法这么一改,大家都搁的住。”指皆大欢喜。这里有值得、用得着、领情等含义。相反的“搁不住”就是不值得,不行。如“给媳妇五百元见面礼,搁不住。”不行。

 

“闷”:《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怎么你睡觉?你闷的很,出去逛逛不好。”心烦、不清醒,疑惑、糊涂。方言说:“那个娃娃闷的很,学不进去。”是指智商差或弱智。“你咋闷的很,现成的车不坐走回来。”指糊涂、傻。从意思上看同“悗”,《庄子·大宗师》:“悗乎忘其言也。”意思糊涂地把话都忘了。

 

“不中用”: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关中老人有个谦词:“我老了,不中用了。”使不上劲了。“你们的经验不中用了。”指落后了。“机器不中用了。”指不好用该淘汰了。《红楼梦》第十六回,茗烟道:“秦相公不中用了。”指病危无救,马上就死了。

 

“没得”:《红楼梦》五十五回:赵姨娘:“你奶奶好些?我正要瞧去,就只没得空。”没得在关中就指没有,方言音mǒ déi。如“想做生意没得钱。”问吃饭了没有,答:“还没得。”

 

“白气”:《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探春道:“我不过是闲着没事,做一双半双,爱给那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这也是白气。”白气:是指那些爱管不该管的事,爱作不应作的事,爱说不能说的话的人,亦有冒失,不成熟之意。人们指责办了慌唐事、说了冒失话的人:“你真是个白气!”关中农村有一个传说:人死后有两股气,一股是黄气,叫魂,会升天;一股是白气,叫殃,会害人。在某个时辰人都躲着,以免“遭殃”。说没精打采的人是“叫殃打了”。除此之外“紫气”象征着幸运和吉祥。如“紫气东来”。

 

“忒儿”:在方言里作象声词,《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黛玉:“我才出来,它(鸟)忒儿一声飞走了。”如:“花忒儿一下就开了。”也用于快速:“我去一会儿忒儿就回来。”

 

“韶刀”:《红楼梦》:“贾云听他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书注释:韶刀,即唠叨。韶刀,在关中方言里指麻烦,罗索。常说的有:“那人韶刀的很。”指既罗嗦,又难缠。引申为麻烦事,如“别惹那个韶刀”。

 

“木屐”:即木制鞋。《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来,脱在廊檐上了。”书注释:棠梨木制作的屐,雨天当套鞋用。关中叫木屐,泥屐。高约十公分的一对小木櫈,櫈面形似鞋底,下雨天绑套在脚鞋外可踩着浅水和泥地走路,不湿鞋。是古代没有橡胶制品之前中国人的“雨鞋”。

 

“到了儿”:就是到最后,末了。《红楼梦》:“姊妹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方言说“没出息,瞎(音hǎ)毛病到了儿都改不掉!”比喻永远、到底、一直。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其字句微言大义,深不可测。古白话和方言更是丰富多彩,蔚为大观。我辈不敢牵强附会,更不可妄生穿凿。只在探索关中方言时引经据典,借风行船,以展传统文化的功底,以示民间语言的广袤,仅此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