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这座墓一椁二棺,墓主邵固为楚国士大夫一类中下层统治者。出土时铜剑放在死者的左侧,下面还压着一柄铜削。
剑长55.7厘米,刃最宽处4.6厘米,重875克。它的两侧锋刃略略弧曲,距剑格三分之二处最宽,往前逐渐内收,至前锋处再度扩展,其后收聚成剑的锋尖。剑身中间凸起脊棱,两从微微下凹。锋刃薄而锋利。剑身满饰黑色菱格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正面有两行八字铭文,鸟虫体篆书,自右至左读为“越王鸠浅,自乍(作)用剑(剑)”。学者考证,“鸠浅”即“勾践”,也就是历史上那位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的越王勾践。剑格铸兽面形花纹,一面用绿松石镶嵌,一面用蓝色玻璃镶嵌。剑茎呈圆筒形,无箍,只有两组四条细弦纹。出土时,上面缠绕一道道?绳(缑)。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盘形,铸有十一道同心圆纹。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1.jpeg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它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全剑长55.6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此剑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十一道极细小的同心圆圈。剑柄为圆柱体,柄上缠着丝绳并刻有三道戒箍。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2_th.jpeg
剑格向外突出,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嵌出美丽的花纹。整个剑身满饰有菱形暗纹,在靠近剑格的地方刻有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剑主人“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前465年)。考古学家称此剑为“勾践剑”。无论就勾践剑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这口剑都无疑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3.jpeg
“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越王勾践剑铭
《越王勾践剑铭》与《越王大子矛铭》的书法风格极为相似,甚至可视为一人所书。上面的文字以精美、严谨、装饰性强而著称,是属于当时流行于吴、越、楚、蔡等国得鸟虫文字。鸟虫书,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4.jpeg
把文字铭刻在武器上,并把鸟的形状镶嵌在字形与线条当中,使书法线条与工艺装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形体构成样式多变,线条屈曲婉转,结构变化多端,极其讲究图案的美观。胡小石说:“至齐楚之分,齐书整齐,而楚书流丽。整齐者流为精严,而流丽者则至于奇诡不可复识。”使用的办法是在点画上增加鸟形,有时在点画上增加经简化过的鸟形,也有的字进行几何化的处理,总之给人一种秀雅多姿、浑然一体的美感,使每个字看起来都飘飘欲飞,富丽堂皇,犹如花纹图案,虽是武器,也不觉其凶残,由于装饰感极强,反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5.jpeg
越王勾践剑铭铭文,此风格与当代之美术字相近,而与书法精神相悖。某种艺术,其对于细部的装饰夸大到了繁琐、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就意味这一路风格的穷途末路不远了。楷书之盛,在唐,楷书之衰,亦在唐,斯所谓盛极而衰也,何以衰,过度的装饰化倾向使然。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6.jpeg
这柄铜剑铸制精良,集华美和实用于一身。据发掘者说,铜剑刚从素漆剑鞘中取出时,光洁如新,不见一点锈痕,摞起来的二十来层纸一划而破。郭沫若先生看了这柄剑后,欣然赋诗曰:“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
吴王夫差矛出土比越王勾践剑晚了近20年,1983年11月出土于湖北马山5号楚墓中。这座墓也是一座中小型楚墓,墓主的身份与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望山1号墓墓主相当,两墓相距不足2公里。
矛长29.5厘米,矛叶宽约5厘米,形状与短剑相似。中部纵向突起脊棱,并有血槽。它两刃锋利,斜直向上收聚成尖峰。?(筒)部较短,下部铸成燕尾形。矛?的断面呈椭圆形,?孔直达锋尖。在矛?上部两面各铸有一个精美的兽面形钮。矛的通身铸饰与越王勾践剑相似的菱格形暗纹。矛叶的正面,在靠近?部的地方,有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用剑”。字口错金,至今仍光亮如新(图四)。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7.jpeg
出土与传世的有吴、越王铭文的青铜兵器可达数十件,它们虽然各具特色,但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艺术装饰都可以以王者的身份傲视群雄。
东周时期吴越兵器利甲天下。《考工记·叙》说:“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又说,吴越之剑,迁乎其地弗能良也,地气然也。其锋利“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吴越国君酷爱藏剑,《越绝书·外传》载“昔者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这几柄剑“扬其华,?如芙蓉始出;观其?,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深深如水溢于塘;观其断,严严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钧也。”这也是对越王勾践剑的赞誉。当时,诸侯间均以佩带吴越宝剑为时尚,因此也才有了吴季札挂剑徐君冢树和越王勾践以宝剑换楚国援兵的故事。
用现代科技检测越王勾践剑,主要成份有铜、锡、铅、铁、硫等。其中铜含量为80~83%,锡含量为16~17%,这正是青铜兵器最合理的配比,既保持青铜兵器韧性,又达到了最大的硬度。而且剑脊和两刃的铜、锡配比有所不同,剑脊部分铜的含量较高,剑不易折断,两刃的含铜量比剑脊低,而锡的含量高,使得剑刃更加锋利,应是采用复合的方法铸造的。至于越王勾践剑表面的菱形暗纹,有人认为是采用填锡的方法做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硫化铜氧化的方法制作的。吴王夫差矛与越王勾践剑两者装饰手法相同,其制作工艺也不会相去太远。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都是春秋末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对生死冤家。吴王夫差继阖庐之志,富国强兵。为报父仇,先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大败越军,继而围攻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之南),迫越王勾践投降。后来又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争霸。而越王勾践先是到吴国为人质,受尽屈辱折磨。回国后任用贤良,励精图治,秣马囤粮,后乘吴国天灾人祸之时,灭掉了吴国,夫差遮面自尽。勾践又渡涯北上,与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州附近),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随之演绎出了美女西施,以及“卧薪尝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谁知道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是否见证了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然而,越国最终让楚国给灭了,勾践六世孙无强被楚威王打败了。“杀无强,尽取吴地玉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从此散。”记载见于《史记·越世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333年,似乎给了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出现于数千里之外的楚地江陵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答案,就是楚灭越后,做为战利品被掠至楚,又被埋葬在邵固一类士大夫墓中的。但从字义分析,越“散”并不等于国亡。有的史书记载,到了秦王政(始皇)时,尚有荆(楚)、吴(吴早已灭,应为越)、燕、代(赵)四国合兵伐秦之事《战国策·秦》。秦王政二十五年,“降越君,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已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前一年的事情。越既未灭,那末勾践剑和夫差矛就不见得是战利品入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诸侯间的馈赠,因为一度越楚关系密切,楚昭王曾纳勾践之女为妃。
不管怎样的风云变幻,今天它们已成了那段历史的载体之一,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会以严谨审慎的心态去研究它们,以现代科技手段去保护它们,让它们传之万代。
小链接:《吴王夫差宝剑》
2014年12月19日,苏州博物馆将举办“吴钩重辉――苏州博物馆藏吴越青铜兵器特展”。本次展览的展品主要是以苏州博物馆2014年从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夫妇处征集到的58件青铜兵器为主,依托苏州的考古发现,再现吴越两国铸剑的精湛技艺,也让我们领略了吴越两国灿烂而悠久的文化与军事历史。本次展览由吴越争辉、耕战并举、礼乐化民、金戈铁马四个主题展厅组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睹吴越青铜兵器的犀利与精致吧。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8.jpeg
吴王夫差剑。此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
夫差是吴国末代君主,公元前495――473年在位。这把剑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最完整的一件。它的线条流畅,剑从收分自然,通体保存完好无缺。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再镶嵌以绿松石,即使有少部脱落,仍不失为当时镶嵌技术的代表之作。其剑格和剑鞘扣合部分,曲中带直柔中带刚,上翘之圭角锋利如刃,让人叹为观止,剑箍上所钤松石小若沙粒却摆列整齐,亦是绝技。
因为此剑剑柄部位装饰复杂,且和剑体的韧性要求不同,所以采取了分铸技术。分铸是中国青铜铸造技术中的高级工艺,犹如现在的预制技术,一般?比较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件先行铸成,然后再插入合范的相应部位熔铸在一起。剑首也是以不同成份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9.jpeg
在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攻?”,即吴国。春秋时代吴国的国名,典籍作“吴”或“句吴”,青铜器铭文则作“吴”或“攻?”。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10.jpeg
越王“者旨于赐”剑。该剑通长53.8公分,身宽4.7公分,格宽5.5公分,茎长9公分。
者旨于赐即越王勾践之子“?(shi)与”,公元前464-459年在位。这把剑的看点在它的剑格和剑首。
剑格作倒凹字形,两面铸有典雅的双钩线“鸟篆体”铭文共八字:正面为“?(越)王王?(越)”,反面“者旨于赐”。其中越王二字重文,连读应为“越王者旨于赐”。字口间嵌满片状蓝绿色松石,为迄今保存绿松石原貌最完整的越王剑。
剑首为圆盘形首,铸有七圈凸棱线组成的同心圆,在中心点圆周则有七条燕尾形凹纹,向着凹点内聚,而整个剑首面布满极纤细斜格纹为衬底。剑首上作如此精致纹样的装饰,极为罕见。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11.jpeg
越王州勾剑。该剑通长51.7公分,身宽4.5公分,格宽5公分,茎长9.5公分。
州句即越王勾践之曾孙,公元前448-412年在位。
此剑圆茎实心,茎上原有两道箍,现已残失。剑首圆盘形,铸有多圈同心圆凸棱,纹深而细。剑身表面呈深绿锈色,滑指其上如感喷漆般光滑、柔细。
剑格作倒凹字形,剑格两面铸有典雅鸟篆体铭文十四字,并以精致斜线作为衬底。正面铭文:“句州越王州句”,反面为:“(剑)佥用(作)乍自自乍(作)用佥(剑)”。其中州句、自作用剑均有重文,连续应为“越王州句,自作用剑”,州句“句”字省去“口”,在已见州句兵器中是罕见的。而且凡铭文在剑格者,由于地位局限,鸟篆大多不清,但此剑“鸟篆”尤其清晰,鸟书秀丽,制作精致,在兵器中堪称上乘。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12.jpeg
鎏金菱形纹剑,战国,通长43.3厘米,格宽4.6厘米,茎长8.5厘米。
此剑剑身较宽,中起脊线,近锋处收狭明显,前锋尖锐,双刃薄而锋利。一字形平格,圆茎(柄)中空,尚可见范块留存,无箍,圆环形首。剑茎(柄)表面呈不规则龟裂状,上用丝绳缠缑,作菱形网格状,表层涂着黑漆胶质物,用以固定缠缑。
剑身两面装饰网格状的菱形纹鎏金,网格的斜线分为左、右两组,各三十条,上下线条交叉处涂有不明物作间隔,而不通连。滑指纹饰区上,有些微凸起之感,经放大30倍观察,饰金区下无凹槽,密度较松,其间缝隙有铜锈,因而推断是器表鎏金。
这种鎏金菱形纹剑,为以往历代传世或考古发掘的铜剑所无,其装饰工艺与缠缑形式无疑为青铜兵器发展史,提供了一件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410/mp10168123_1428652249219_13.jpeg
菱形暗格纹剑。二号剑(左)通长52.4厘米,格宽5厘米,茎长9.1厘米,重量770克。三号剑(右)通长53.9厘米,格宽5厘米,茎长9.5厘米,重量700克。
这两把剑都铸造于春秋晚期,二号剑为有感暗格纹花纹,可以用手指明显感觉到的;三号剑为无感,即手指划过没有任何感觉。
两剑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前锋尖锐。中脊线隆起,两从斜弧。一字形平格,空心圆茎,环形式首。剑身满饰双线菱形暗格纹,在每个菱纹的交叉点各饰一个实心菱形纹,剑身纹饰虚实结合,排列有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菱形暗格纹被称为异光花纹,是吴越铸剑“三绝”之一。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破解其铸造秘密。此菱形暗纹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纹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