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法网夺冠而引发的体制话题,还在延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实,正如李娜自己所言,她的成功,并不纯粹是“体制外的胜利”;也不完全是举国体制的胜利,而是一个举国制度内与外的完美结合,再说得全一些,也是她个人气质、技术等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一个完美结合。
李娜的成功,激发了众人对中国体育发展模式的新探讨,就在李娜夺冠的第二天,我们就亮出过观点:对于未来的发展,需要有创新、转型的意识——多年前,若不是网管中心孙晋芳适时推出“单飞”,若没有孙主任三顾茅庐诚恳邀请,或许今天,就不会有李娜的成功。
不过话说回来,“单飞”这种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项目、所有运动员。如果将李娜的胜利,片面理解为“对举国体制的挑战甚至否认”,那是肤浅的、可笑的。昨天,我们在李娜的后续报道中就曾指出:我们可以允许“让一部分人先飞出去”,但是想要彻底转变中国体育未来发展模式,绝不可能像切换频道那么简单。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并不是“非甲即乙、非黑即白”那么单一、那么武断的,这取决于项目、个体等诸多的因素。
就算同样身为职业网球选手,也未必人人都能够适应“单飞”这种模式。李娜成功后,今后在中国,肯定会出现更多小选手,模仿李娜的成功之路。今天,我们的记者就算了一笔细账:一个“小李娜”的前期投入,究竟需要多少?……不难看出,其实,就算是职业化气息浓、全球关注度高的网球项目,也并非所有的运动员,都能够顺畅地走通这条道。
一个李娜的成功,是对“单飞”制度的肯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单飞”从此就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但对于那些有实力、最终选择了“单飞”的选手,相关部门要有放手的胸怀与气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