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央行:已向部分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2013-06-25 19:17:18)
标签:

货币市场

流动性紧缩

央行政策

银行风险

杂谈

分类: 宏观经济
中国央行:已向部分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物价形势基本稳定。前5个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较快。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所以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受贷款增长较快、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外汇市场变化、补缴法定准备金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仍出现上升和波动。

 

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625日(今日周二),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已回落至5.83%,比620日回落592个基点。随着时点性和情绪性因素的消除,预计利率波动和流动性紧张状况将逐步缓解。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3次常务会议精神,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同时,也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良好货币条件。

 

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一是要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研判,正确估计流动性形势,沉着冷静应对流动性波动,避免非理性行为,保持日常流动性合理水平。大型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重大突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央行。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维持货币市场的整体稳定。

 

二是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按宏观审慎要求,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加强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防范。同时,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在保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消费升级以及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从严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但不搞“一刀切”。

 

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严肃交易纪律,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报价行要严格按照报价准则理性报价,并切实履行报价成交义务。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和货币市场成员要自觉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真实报价和交易,严禁虚假报价误导市场。对发生此类问题的机构将予以严肃处理。




=====从表面上看,银行缺钱有一些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原因。从整个银行业来说,每年的6月和12月银行机构面临着月末和季末的双重考核,存在“借钱”的冲动,这两个月是历年来的资金需求高峰。再比如,本月各银行要向中央银行交付存款准备金;也要缴纳银行营业税。此外,今年上半年被夸大了的进出口“乐观”数据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虚胖”也得到了消减。但是,这些原因都不足以使得银行资金短缺到这样严重的地步。进一步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是:银行真的缺钱吗?银行的钱都流向了何方? 实际上,金融业业内人士都知道,当前市场上的流动性其实非常充裕,只是大量资金停留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套利;以同业拆借市场来说,一些金融机构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发现,通过同业拆借往往可以以很低的成本(3%)从其他金融机构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这些资金可以帮助其在影子银行一类的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高达10%以上甚至30%,只要合理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就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取可观的利差。这种资金在金融市场自身的“体内循环”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助推”作用,只说明银行的一部分资在“空转”获利,银行的经营者也乐见其成。而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对很多经济实体来说,仍然是稀缺性资源——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资金,创新性风险投资企业难以得到资金,关系到民生的保障房投资难以得到资金,这种银行资金的“空转”说明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在服务于实体经济方面缺乏动力,而热衷于金融市场的“金钱游戏”。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不到位的表现。 在本次银行“钱荒”中,央行的态度和表现也出乎银行业经营者的意料。以往央行通常会在资金最紧缺的时刻出手干预市场,注入部分资金,以平抑资金价格。这种行为令不少金融机构对央行产生了依赖,认为央行始终会为整个市场“保驾”,央行也被一些交易员戏称为“央妈”。然而今年以来,央行对同业市场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无论市场如何波动,就是迟迟不出手干预。不仅如此,央行还继续发行央票回收流动性,甚至对部分金融机构高价借钱视而不见。而不少银行由于误判,在6月份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到期资金安排,导致出现了高价借钱和交易违约的情况。央行的这种做法的内在寓意是期望由此减少银行资金的“空转”,改变银行从业者的“路径依赖”行为。 通过对于本次“钱荒”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我国银行业的主要经营业务还是存贷款,但是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无法对于存贷款实行差别定价,风险的控制手段和盈利的获取空间都十分有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银行只好打界外擦边球。明显的表现是,当前银行对于存款实行“存款理财化”,因为理财产品的利息远高于存款利息,可以自定;对于贷款实行“贷款债务化”,即银行通过发行票据进行贷款,很多票据已经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短期票据,而是变相的债券,年期可以达到3年。问题在于,银行的理财产品有的投向高风险的股票市场,有的投向变数极大的海外市场,亏损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旦亏损,不仅给客户造成损失,也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银行票据的发行对象也可能是信誉不良的企业,一旦不能按期或本付息,银行的风险又增加一重。此外,由于同业业务占用的银行资本金极少,银行对于同业拆借市场业务兴趣逐渐增大。同业业务逐渐从不起眼的边缘业务发展成为诸多大中型银行的重点业务甚至是核心业务,一旦这一市场风吹草动,银行经营的风险也会骤然增加。 从目前情况看,本次“钱荒”集中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受到影响的主要是商业银行,还包括基金、券商、信托在内的整个金融业,但对普通人的财产安全影响不大。业内预期,此次“钱荒”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最迟不超过7月中旬。但是,本次“钱荒”折射出的我国金融业的一些敏感性和核心性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一,金融体系要发挥助推实体经济的作用,资金内部空转的金融游戏不能再继续玩下去。第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要加快,否则银行业经营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第三,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和机构可能逐渐会“逸出”央行“保驾护航”的轨道,可能会发生局部金融市场的风险或危机,各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