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贷难:银行与实体经济关系拐点将至?

(2012-05-18 22:09:20)
标签:

银行

实体经济

贷款拐点

银行放贷

贷款规模

贷款限制

经济增速下滑

杂谈

分类: 宏观经济

放贷难:银行与实体经济关系拐点将至?   《财新·新世纪》

 

 

近期,在央行与银行业高管的一个座谈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对银行贷款的有效需求是不是在减少?银行皆答:毋庸置疑。

 

——贷款为何月末冲高?答案是:以理财产品充存款的做法仍大行其道。

 

——利率市场化若推进,银行能否承受?无论大小银行,均表强烈反对。

 

三问三答,勾勒出当前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大转折。

 

第一,从2009年如饥似渴过度信贷,到2012年一季度银行业面临放贷难的拐点,实体经济渐入低潮,企业信贷需求日益疲弱,拉存款不易,放贷也渐难,原因已不在流动性不足。

 

政策含义是明确的:如果银行放贷难是全局现象,那么货币政策逆市而行,过度释放出实体经济已难以消化的流动性,要么会造成资产泡沫,要么再拉动一波地方基础建设投资的高潮。

 

第二,在经济转型期过程中,中小企业作为扩大就业、抗经济波动、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贷款需求的声音越来越强,正规金融体系能满足,则转型功成;不能,则可能陷入日本式的衰退悲剧。商业银行能否真正响应这一呼唤,建立起自己针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能力,不再自欺欺人,将风险外包给实际无力承担风险的担保业,是转型的关键。

 

第三,没有利率市场化,银行并无动力主动转型。在目前利率管制环境下,在存款利率被官方维持在较低水准时,息差既然可以稳定在3% 左右,为什么要去努力建立为高风险贷款定价的能力?银行业对利率市场化的一体抵制,正说明其正为急务。政策充当银行业保护伞的时候,不应再拖很久了。

 

 

贷款拐点,“经济变冷,贷款投放有难度”

 

20122月下旬以来,一年期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去年底开始,银行将滞留的资金更多用于做同业存款,说明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即为能够满足政策同时亦满足当前银行贷款条件和偏好的贷款需求。

 

也有意见认为,银行放贷难有没有形成全局性的趋势,有待观察。企业贷款需求确有放缓迹象,其他反映经济的指标用电量等同比也在下降,但现在还不能完全排除这是阶段性现象。

 

一位要求匿名的央行高层官员看法类似:确有贷款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但是否全局性问题,有待调查。

 

银行陷入放贷难,对货币政策调整提出了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更充满争议。市场对央行继续放松存款准备金率颇有期待,但是,放贷难反映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下调,在此背景下,对于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更加谨慎。

 

 

大环境使然,“大环境在紧缩,融资成本也提高,能上能不上的项目,尽量缓一缓”

 

大环境在紧缩,融资成本也提高,有一些项目处于能干能不干两可时,公司考虑尽量缓一缓。与原来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相比,情况发生变化了。近年来该公司处于高速投资中,总会计师已在很多场合大声疾呼要关注现金流,要求下属企业没有现金流的项目一律不许投资。有些项目已不是可行性研究,而是可批性(可批准)研究,总给予最乐观的估计,可能投产之日就变成亏损之日。

 

所谓“情况不同了”,实体经济的数据是为印证。宏观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创三年来的最低增幅。同期,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1%

 

国土资源部5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建设用地供应11.44万公顷,同比增长33.6%,但工矿仓储和房地产用地分别占31.2%23.6%,占比均有所下降。工矿仓储用地的下滑,显示企业的有效投资需求在下滑。

 

央行发布的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显示,固定资产贷款增加6496亿元,同比少增2091亿元;经营性贷款增加8514亿元,同比多增2777亿元。其中,3月与基建相关的中长期企业贷款仅1772亿元,环比、同比都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一些受限行业,如房地产、钢铁、电解铝及相关产业的增长,也受到较大影响。

 

一份调研报告提到工程机械贷款提及银行放款速度加快,但利率上浮比例没有下降。银行信贷相对容易获得,需求下滑,目前银行人员不仅要拉存款,也要拉贷款。

 

在产业、行业、区域转型过程中,银行要从过去的一些产业、行业、区域退出,进入一些新行业新领域,这都需要一个过程,对行业的研判和对企业的调研非一蹴而就。这种新老交替的转型时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贷款投放。

 

银行自身的政策也正在调整,如对“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总体控制的原则;如收缩对高铁的投资;如一些银行开始对大型民营公路的贷款加大了关注力度。

 

经济有点变冷,贷款投放有一定难度。由于铁公基和平台到期不能续贷,这块空出的额度需要补上,再加上新增额度,就供过于求了。有效需求不足,想要钱的企业都属于调控行业或者风险较大的行业,风险可控、有稳定还款来源的企业又不缺钱。这也是宏观调整中必然出现的过程,需要持续观察。

 

这两年信贷投放下降应该是合理现象,因为基础设施投资经过2009年、2010年的大规模投放后,消化了未来五年的投资需求,不可能持续大幅增长。

 

 

票据占规模,“在贷款不好投放又想保住规模时,就把票据做大的做法又来了”

 

有效贷款需求正在下降的另一个证据,是银行业增加的贷款中,票据所占比例急剧提升。

 

2012年前三个月的票据融资规模激增,创下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高:1月新增80亿元,2月激增1160亿元,3月达到1330亿元。2012年一季度,企业贷款新增2.05万亿元,同比多增4447亿元,但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7992亿元。3月份的1.01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近71%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

 

新增贷款主要以短期融资券和票据贴现等形式向企业发放,这意味着企业贷款的主要目的是筹措营运资金以及满足其他短期流动性需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投资意愿的减弱。银行之所以这么做,占住规模的想法是有的。

 

所谓“占规模”,是担心如果现有规模不占满,日后会缩减。各家银行还是在实行规模管理。票据非常规贴现(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这部分增加很快,因为银行不愿意做长期贷款,或者没有足够的符合银行条件的长期贷款的项目。用票据融资来占额度,很像2009年上半年的情况。

 

现在的银行都不主张做中长期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更是这样,因为规模有限,想提高贷款资金周转的流动性,降低风险,更不愿长期贷款。

 

20124月,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行新增贷款约2600亿元,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但从结构上看,四大行2012年前四个月的票据贴现额同比增加了4000多亿元。2011年,各行都在压贴现做贷款,2012年则在进行反向操作。

 

在做票据之外,“占规模”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办法,就是在信托理财产品到期后,用贷款加以置换。原本银行就是因为缺乏相应信贷规模才借道理财产品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的,在贷款发放有一定困难的时候,将到期的理财产品用贷款置换,就可以一举两得。

 

 

回归正常,“把泡沫砍掉,回归到7万亿以下,难道不算正常吗?”

 

银行面临贷款拐点,与政策因素息息相关。持续调控使得房地产相关贷款都在缩减,客户的资金需求和银行的投放意愿都在下降。不仅房地产企业在拿地、开新盘方面也有所收缩,资金需求下降,房贷需求也不彰。贷款需求的确有所下降,特别是个人贷款。

 

在个人按揭贷款方面,2012年前四个月,工行、农行的个人按揭贷款增速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工行前四个月增长130亿元,4月新增仅20亿元;农行前四个月新增360亿元,4月新增仅60亿元。

 

政策因素影响明显的另个主要领域,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贷款。虽然监管当局对平台贷款的还款期限做了适当让步,但由于整改过的平台贷款也纳入监控范围,要求上述贷款的余额不增,所以总量上并无空间。

 

2012年银监会对融资平台贷款的原则是“降旧控新”,总体上要求银行在年度信贷计划安排上不得安排新增融资贷款规模。

 

截至4月末,10739家融资平台中,被监管当局划分为退出类的仅有2097家,占比19.5%

 

留在监管类名单中的融资平台,亦受诸多限制。按照银监会的政策,监管类平台进一步被细分为支持类、维持类和压缩类三种。

 

对于支持类平台,银行可以新增贷款;维持类平台可以为保项目完工进行再融资,但贷款余额不超过年初水平;而对于压缩类,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新发放贷款,“只收不贷”。

 

而且,银监会严格限定了新增贷款的投向,总原则是优先保重点在建项目需求。具体合规的投向有五类,一是符合公路法的收费公路项目;二是国务院审批或核准通过,且资本金到位的重大项目;三是土地储备类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四是农发行支持且符合中央政策的农田水利类项目;五是工程进度达到60%以上,且现金流测算达到全覆盖的在建项目。

 

严苛的条件,意味着新项目往往拿不到贷款。一些尚在策划启动中的项目,尚不具备立项条件,或刚启动但政府出资能力不足,都很难拿到贷款。

 

2009年之前,每年新增信贷投放不到4万亿元,金融危机后跃至七八万亿元。剔除这几年由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产生的巨量信贷投放,有效需求确实没有那么多,大规模的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本身就是泡沫,把这部分砍掉,回归到7万亿以下,难道不算正常吗?

 

 

小微依然难,小企业贷款被视做非有效需求,被大部分银行排除在外

 

现在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与风险偏好不同有关。总行有意执行国家政策,想向涉农贷款、中小企业倾斜,但同时有其他的考核指标;基层行觉得这些领域风险大,“最后基层还得算自己的账,一旦出事,干十笔抵不上一笔”。

 

有一种倾向值得警惕,就是“会哭的孩子都有奶吃”,无论企业从事的是不是符合产业政策支持的方向,似乎只要叫苦,就要支持。有些小企业盲目扩张,乱投资,用银行贷款炒房、炒股,敢贷款给他们吗?对于小企业要区别对待,对已经偏离实体经济的企业,要有取舍,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目前小微企业的贷款到期回收率很高,新投放的进度跟不上,增速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有小企业自身不愿意拿长订单,资金需求减弱有关;也与银行不敢收费,也不能将利率过分上浮有关。

 

20121月以来,监管当局启动了对银行业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治理整顿,目前上述专项行动还在继续。监管当局提出了贷款的“七不准”,不准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就是其中之一。

 

小微企业贷款本身风险大、成本高,如果不准银行根据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其自主实施风险定价,实际上反倒制约了银行对其贷款的积极性,也影响到上述企业的融资能力。但是,部分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存在“一刀切”的问题,也没有充分体现风险定价、成本定价原则。

 

 

不良拐点,过去信贷规模的高速增长稀释了不良率,在信贷投放增速放缓后,资产质量的压力不言而喻

 

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加之前几年贷款高速增长带来管理能力的不匹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已然显现,资产质量的拐点难以避免。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除工行、农行、建行、交行、中信5家银行外,其余11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均较2011年年末有所上升。其中,民生、浦发、兴业和深发展四家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局面。

 

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小微企业的违约率已有明显上升,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均有体现。订单不足、开工不足,乃至电力不足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经营状况恶化,导致上述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受到制约。

 

除“铁公基”外,电力行业的风险也受到了商业银行的关注。电力行业前几年扩张很快,过度负债,造成行业性亏损,但固定资产贷款是需要用利润来偿还的,所以银行目前对该行业的贷款投放较为审慎。

 

在当前形势下,违约有所上升是正常的,主要与大的经济环境有关。如受国际经贸形势影响,船舶制造业、光伏业、航运业、钢铁业的经营都受到不小影响。只要GDP7%以上,不良贷款就不至于失控。

 

上述行业目前主要是行业面临整体风险,其中有问题的会反映在分类,但各行的情况也不同,因为客户结构不大相同。不过,过去信贷规模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不良贷款,但在信贷投放增速放缓之后,资产质量的压力不言而喻。不良贷款处置能力的减弱,对银行而言,亦是不小的考验。

 

 

顺水逆水,经济形势趋冷,银行贷款应该顺势减规模,还是逆势放水刺激?

 

货币政策应与经济状况呈反向操作。其意为呼吁放松规模控制,持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对于这个观点的争议很大。当前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PMI指数还在回升,宏观经济层面还没有到需要政策大调整的地步。

 

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增长目标是否能达到,而是结构调整能否真正启动。信贷需求不足,要分析是需要打压的领域需求不足,还是正常需求不足。是否需要降存准,与GDP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看流动性。央行一直在公开市场做逆回购,银行体系并不存在流动性紧张的问题。

 

从资金供给面看,信贷需求不足恰恰说明资金宽松,不需要降存准。也有银行高管呼吁关注银行巨额贷款存量,不要一味只看新增。

 

目前银行贷款存量巨大,想要消耗存量资源已经很难,大量存量贷款到期后并非简单的借新还旧,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商业银行目前的管理能力很难适应高速的增长。近6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每年的增量不足20%,在巨大存量贷款的不断置换和结构调整之下,贷款放缓是大势所趋。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2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25 万亿元,同比增长15.7%

 

贷款规模的增减有规可循,按照央行的合意贷款增速指标计算,每年商业银行的合理信贷增速应该相当于GDP增速+CPI增速+两三个百分点,目前,GDPCPI增速均较上年有所下降,而全年目标也较去年有所下降,2012年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较去年有所放缓,是正常的。

 

2012年信贷需求不旺、出口形势不好等局面,不是降存准就能解决的。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政策调整的结果。人民币汇率升值、浮动范围加大,迟早要对平衡进出口需求发挥作用。市场疲软则是相对于往年10%的高增长率而言,如果针对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7.5%而言,2012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目标仍有8.1%,还是远远超过全年目标的,谈不上硬着陆。7.5%8.5%这个增长区间已经很不错。

 

对信贷需求疲弱呼声较高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要是地方对GDP增长的饥渴症未解,而向银行要贷款。比如,内蒙古2011GDP增长高达18%,连续几年都是10%以上,还觉得不够。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能否真的达成共识很重要,是单纯追求GDP增长,还是着重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央行会议上,当被问及利率市场化要不要推的时候,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一律表态反对。对此,某大行高层直言,利率市场化当然要推,而且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实施对大银行更为有利,但因为心中普遍没底,所以“先反对再说”。

 

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不情愿不足为奇。目前虽然存款竞争十分激烈,但利差仍是有保障的,一旦放开,拥有大量网点的国有银行仍占绝对优势。同时息差缩小,银行业的整体表现会迅速下降。

 

亦有商业银行提出,利率市场化应该从放松贷款利率下限开始。资金成本上升,目前也是大型国企贷款意愿下降的一大因素。大银行更愿意发企业债、短融等,成本比贷款更便宜。

 

对银行业经营行为和状态的不满,或能成为利率市场化推进加速的重要原因。32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撰文表示,目前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今年将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