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变迁,十年翻五倍

标签:
内地企业香港上市ah股融资杂谈 |
分类: 宏观经济 |

香港联交所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10月底,在港上市公司有1472家,内地企业达到621家,其中H股165家、红筹股103家、非H股内地民营企业股为353家,合计占港股上市公司总市值55.1%,成交金额占比达到67.5%。
从2001年的91家,到如今的621家,WTO十年,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翻了5倍。在国际准则的监督下,港股市场在过去十年为内地企业搭建了融资平台,并助力其“走向世界”。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可追溯到1993年。1993年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内地注册成立的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开始在香港交易,自此也拉开了中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序幕。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更让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进入了高潮。WTO之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速度开始加快,“在此之前内地企业上市速度并不快,从1993年的青岛啤酒到2001年的中国铝业,这8年时间里,内地赴港上市的企业不足百家。”
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自1993年7月15日至2001年12月11日,相关中国概念股(包括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H股和红筹股)总计91家。
内地企业之所以在WTO之后加快赴港上市步伐,主要是因为审批速度较快,以及没有更多繁琐的限制。
入世前,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还没有规模化和大批量化,但入世之后,尤其是银行股赴港上市步伐的加快,让香港股市内地化趋势愈加明显。
2003年11月6日,中国财险登陆港交所,拉开了中国金融业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其后,当年12月18日,中国人寿登陆港股;中国平安H股于2004年6月24日登陆港股。
而国内大型银行股在港上市序幕由交通银行拉开,其2005年6月23日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商业银行。
随后,内地银行股掀起了迄今为止最大一波赴港上市融资潮。2005年10月27日,建设银行登陆港交所,融资92亿美元。但建行融资纪录很快就被刷新。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登陆港交所,融资112亿美元。
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开创“A+H”同步上市的第一例,工行此次“A+H”发行规模合计达191亿美元,高于此前日本NTT
在12个月左右时间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三家成功先后在港上市,而且都赶在中国WTO承诺的2006年底开放内地金融市场前,足见监管层的精心布局。而这些发展亦改变了全球银行业的版图。
相较之下,四大国有银行中的农业银行(01288.HK)登陆香港股市的时间则晚了4年,直到2010年7月16日才完成H股IPO。
在国有银行股赴港上市掀起H股热潮之时,内地大型国企登陆港股的步伐也逐步加快。中海油、中联通、中石化、中石油和中粮油等企业的主要资产均在香港上市,内地成为香港资本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入世以来,充分享受到WTO最惠国待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外市场准入机会。因此中国内地企业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了筹集到急需资金,同时也想借力于香港公司治理准则完善内地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而在国企赴港热同时,内地民营企业在2007年之后加速了登陆港股的步伐,其中以房地产企业最具代表性。
2007年的房地产调控对地产企业压力很大,因此民营地产企业不得不抓紧建立融资平台内地对房地产企业上市抓得比较严,审批也很耗时,因此去香港上市成为第一选择。对于内地房企来说,美国股市和欧洲股市距离太远,而香港和内地仅一河之隔,无论是上市手续、成本、地缘,还是语言、人才都比美国和欧洲更具优势。
2007年内地民营房企在港上市出现高峰。除了碧桂园、SOHO中国等大型招股外,还有合景泰富、方兴地产、中国奥园、众安房产、鸿隆控股等9家房地产企业,募资额合计达629亿港元。
除了房地产外,来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还有零售业、制造业等。除阿里巴巴外,金山软件、网龙等上市亦有不俗表现。
大量内地民企股来港上市及集资,内地民企股所占比重在过去两年不断上升。 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2009年底,内地民企在港上市家数为271家,到了2010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327家,截至今年10月底达到353家,增长势头依然非常迅速。
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认为,国企、红筹的赴港上市高潮已过去,反之内地民企来港上市仍未达到高潮,估计未来市场的占有率,国企仍占25%左右、红筹占20%左右、内地民企渐渐占20%左右。
WTO之后,港股 “内地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不仅是赴港上市的多为内地企业,投资港股的内地资金也越来越多,而内地的投资文化和操作方式也正在影响着香港股市。
从2001年的91家,到如今的621家,WTO十年,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翻了5倍。而在下一个十年,港股市场或仍是内地企业的活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