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IMF还是相信刘明康?

标签:
刘明康房价下跌银行风险金融资产风险imf杂谈 |
分类: 宏观经济 |

近期房价的下跌,似乎正在接近市场调控的预期目标。但是,出现在中国的这个楼市新动向却引起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不安,11月15日,该机构发布了一份对中国金融部门的正式评估报告,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期风险,房地产价格的下滑对中国银行业将带来压力。IMF的这个报告,让正在为楼市调控初见成效而拍手称快的国人颇感意外。进而难免要生出一丝疑惑,IMF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要知道,就在几天前的11月11日,银监会前任主席刘明康还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财经峰会上表示,假设最坏的情况发生,即房价下跌50%,银行信贷仍不会有问题。刘明康虽然已经退休,但以他担任了8年银监会主席的资历来看,他对国内银行业的情况应该是熟悉的,因此我们似乎可以相信他的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是应该相信IMF,还是相信刘明康?
如果相信IMF,那么,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就有可能放慢脚步,房价也有可能不会像一些人所期待的那样一路跌下去;而如果相信刘明康,那么不仅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将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房价也完全有可能继续下跌,直到跌去50%才可能触及底线。显然,这是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未来的房价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走势,值得每一个人好好掂量。已经被欧债危机折腾得焦头烂额的IMF,对中国金融业不作袖手旁观,这体现了这个机构的专业态度。但是,IMF毕竟是一个根植于成熟市场经济的机构,对于中国市场其实还比较陌生,因此它的观点更多的是根据西方市场的一般定义抽象出来的,而缺乏对中国市场的实证研究。IMF认为,中国楼市如果出现过大下跌,会对银行信贷造成风险,但是,它显然忽视了中国楼市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独特性”,市场的发展大多是由政府所推动,银行不过是受政府差遣的一个工具。如果房价的下跌真的到了银行无法忍受的地步,只要政府将市场调控的龙头“微调”一下,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了。
从这一点来说,刘明康显然不是在信口开河。他的理由是,目前我国银行业60%以上的房贷是在2009年6月30日以前发放的,而房价是在此后6个月内才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因此银行房贷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其实,这只是一种数理分析,刘明康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中国的银行业背靠政府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已经发展到了“大得不能倒”的程度,而中国政府对经济运行握有的强硬权力,自然也给银行的安全提供了足够的保障。如果考虑到了这个因素,那么,与刘明康商榷房价下跌50%银行信贷的安全性问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但是,正是从中国银行业这种看似万无一失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它与世界的差距。尽管中国银行业已经完成了改制上市,但是,由于政府依然对经济运行有强大的权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充当着政府“小金库”的角色,目前在IMF看来存在巨大风险的房地产信贷,就是在前几年政府为拉动GDP而扩大投资规模之下出现的,地方政府对此的驱动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这种“背书”的存在,才使银行能够无视市场潜在的风险,成为高房价的推动者。显然,中国银行业存在的最大的风险是这种与政府“扯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如果银行不真正按照IMF所奉行的市场原则来经营,那么,中国的银行业就将永远让IMF之类的国际机构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