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2011年高管去职与土地风险并存

标签:
万科资料杂谈 |
分类: 业已绩日 |
2011年上半年,万科问题不断。除了要应对接连不断的高管离职,还要应对土地合作方面的风险。
高管去职与股权激励
2011年年初,原万科执行副总裁徐洪舸、副总裁肖楠离职,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6月8日,万科执行副总裁、上海区域总经理刘爱明离职,万科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详述刘爱明离职内情。
对“成长到达天花板,导致高管连续离职”一说,万科总裁郁亮并不认同。郁亮称,万科今天只是一个中型企业,每个在公司工作的职业经理人自然也不会有天花板。
郁亮表示,股东担心高管离职对业绩的影响是不存在的,因为万科整个流动率为8%,只是行业一半水平,且万科庞大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能够迅速补缺,这样公司业绩不会因为个别人调整而发生变动。
万科高管接连离职必有内情,接近万科的观察人士坦言,万科高管频频离职,与万科的薪酬体系不无关系。万科现在遇到两个人才困境,万科本身薪金并不高,其他房产公司只需加大薪酬挖人就可以;随着万科高速扩张,原有人员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他认为,万科只有加大股权激励,才能留住核心管理团队。
相关资料显示,与同类千亿公司及香港、国外房企相比,万科核心管理团队的年薪并不高,如万科一直标榜的学习榜样美国帕尔迪公司,董事长年薪最高时达一个多亿人民币,最低也有4000多万,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2010年的年薪为760万,除去两国的消费水平等差异,帕尔迪高管薪酬也是万科的数倍。
此外,万科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股权激励和第二轮股权激励(2006-2008年)均告失败,除每年年薪,高管团队未获额外报酬,在最困难的2008年,高管团队均未拿年度奖金。
万科公司对此表示,2010年,万科已对整体薪酬体系进行了调整,减少短期激励力度,引入长期激励机制,形成了固定薪酬、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结构体系。
2010年10月23日,万科第三轮股权激励出台,徐洪舸、肖楠今年2月离职后,股权激励草案(修订稿)出炉,扩大了激励对象的范围,万科核心管理团队总共取得期权比重占本次拟授予期权比例的33.82%,而其他核心业务人员期权比例为66.18%。
此次激励计划要求,万科2011年、2012年与2013年全面摊薄的年净资产收益率依次不低于14%、14.5%和15%;利润增长要求相比基准年,之后三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45%和75%。
根据WIND统计,从2005年以来,万科的全面摊薄年净资产收益率(ROE)多维持在14%以上,这符合股权激励14%的要求;按照申银万国测算,万科2011年和2012年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7%和55%,也高于行权条件所提的要求。
但上述业绩预测正在经受宏观调控的考验,“万科这一轮股权激励最大的风险就是市场的变化,导致业绩下滑,预设目标不能完成。”前述观察人士称,如若业绩不能完成,则万科第三轮股权激励将再次失败。
土地风险
除高管离任需要应对之外,万科今年更多了土地合作方面的风险,在深圳的旧城改造拿地,以及与中粮、五矿等合作拿地,在国土资源部严厉打击违法用地的背景下,问题不复公开招拍挂拿地那么简单。
5月底,华北区域香河土地涉嫌地方政府违规卖地,万科香河项目被迫停工,目前仍在等待有关部门的处理意见。北京业内人士称,如果真的按照国土部北京监察局的意见,已售出的房屋按照成本价回收,则万科损失将上亿元。而香河项目,本来是北京万科今年的销售主力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