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大银行
标签:
光大银行香港ipo发行溢价杂谈 |
分类: 业已绩日 |
2011年2月,光大银行通过发行H股并在香港上市的议案,拟向境外投资者通过公开发行及国际配售的方式发行不超过120亿股H股,其中初始发行规模为不超过105亿股,授予簿记管理人超额配售权不超过15亿股。
上市方案将提交3月14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表决。本次H股发行上市相关工作计划在2011年内完成,具体时间将根据监管部门的审批情况和香港资本市场发行窗口情况,择机完成H股发行上市。
光大银行自2010年8月登陆A股之时,光大银行曾表示,光大银行一定会去H股上市。
2010年8月,光大银行在A股实现“闪电上市”,但发行规模由原定的100亿股缩减为70亿股,压缩了30亿股,最终A股IPO发行价格3.1元,融资217亿元人民币,其实光大银行A股上市补充的资本金只能用到2011年年底。
光大银行A股上市后,2010年三季报显示,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9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99%。光大银行2010 年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大约为8.51%。如果不进行再融资,预计光大银行2011 年底、2012 年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7.84%、7.15%,接近于7%的最低要求,核心资本在未来两年将面临缺口。
光大银行2011年1月业绩预报显示,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53.7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26.78亿元,分别较2009年增长了45.84%和65.88%。
实际上,光大银行有多种融资办法可选择,如再融资、发行H股、发可转债。光大集团唐双宁还曾对创新式的融资方式表示兴趣,如李嘉诚发行的“永续债券”,属于债券性质,清偿时需要偿还,类似优先股,可起到补充资本金作用。但大陆暂时未有类似政策和产品。
光大A股IPO时,光大银行就明确表示,H股上市是资本经营的方向,不仅为融资方便,也为在经营管理上有一个更好的标准。因为H股上市是光大集团“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下一步光大银行有在香港设立分行的打算。
针对H股定价,光大银行表示,将在充分考虑现有股东利益、投资者接受能力以及发行风险等情况下,根据国际惯例,通过订单需求和簿记建档,根据发行时国内外资本市场情况、参照同类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估值水平确定。
境外机构往往认为,在赴港IPO的中资银行中,国有大行地位稳固风险性低,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这样的国有大行定价时更为青睐。而,光大银行规模与中信银行、民生银行较为相似,机构给民生、中信定价都不高,跟A股差不多,预计光大银行 H 股的合理价约为2.81~3.33元人民币(约3.33~3.94港元)。
光大银行2011年A股IPO定价为3.1元,对应市净率P/B为1.57倍,上市后一度达到5.04元。
虽然中资银行股在港股市场整体相对A股有一定溢价,但光大银行比较特别,A股流通盘小,流通比例10%,本身股价相对公司存在10%~20%溢价率,H股发行价与A股差异不会太大。但,也许IPO发行价会比A股市场价略高一点,大概5%左右溢价。目前整体银行股估值水平都过低。
在光大之前,已经有工商银行、农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行、招商银行、民生、中信、重庆农商行等9家中资银行在港上市。
银行股H股估值普遍高于A股,陆续有中资银行选择到香港融资。但2011年上半年通胀问题若不能好转,央行会继续增加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估值的释放要等到2011年下半年通胀见顶后才会完全达到年初预期增长。调控措施力度加大,H股市场对认购银行股不会太热情,但关键还是看估值,定价合理还是会有充分的认购。
虽然有不少负面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但正是因为估值偏低才有买进的机会和价值。前9家H股中资银行IPO中,只有建设银行IPO时未受追捧,当时投资气氛较差,又是首家赴港IPO的中资银行,机构对其缺少了解,认为不确定性较大,参与认购并不热烈,但也因为当时建设银行价值被低估,上市后股价有很大的上升表现。
后来的几家赴港的银行IPO认购时,机构反应都比较热烈。只有农业银行因为上市前坏账比例高,认购时反应一般,但上市后也因估值便宜被大量买入,股价有不错表现。民生银行IPO认购情况不错,但是因为发行价格较贵,上市后表现不好,很长一段时间股价低于发行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