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10年末
标签:
cpigdpm2通胀宏观调控心悦向日葵杂谈 |
分类: 宏观经济 |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月之内整体上调幅度超过一个百分点,回收了数千亿元资金,这在历史上很少见。但从往年数据检测,今年12月财政资金集中使用将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一万元左右,即使不考虑外汇占款等因素,为达到信贷控制的目的,央行仍需回收流动性5000亿元以上。

显然,在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等方面,央行仍有调控空间,加大力度随时可行。但由于银行资金相对充裕,信贷需求依旧旺盛,通过回收流动性来勒住信贷之缰,并非易事。
央行除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法定准备金率、利率等常规工具外,还应对金融机构进行宏观政策调节,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2011年通胀压力依然存在,货币政策肯定收紧,常规上来看,信贷规模的高低,关键要看央行给的空间有多大。
银行内部测算信贷规模主要有2条路径:
1.
2.
尽管中央经济会议刚刚结束,但是,目前业内仍持有两种观点:
2010年的M2增速达到20%,很高。如果2011年GDP是8%-9%,M2增速在16%-17%是合适的(不超过17%),再稍微紧一些,增速在13%-14%之间也是可以的。而经过再融资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没有太多担忧,但普吸存压力加大。其观点表示2011年信贷规模将小于7.5万亿元。
另一种观点认为,2011年M2增速会降低至15%-16%,但信贷规模不会低于2010年的7.5万亿元(实际达7.8万亿)。央行上调150-200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并适度加息。
2010年新增贷款基数较高,即便2011年信贷规模与2010年持平,增幅也可能会下降3-4个百分点。有意思的是,信贷规模受到限制,但要平衡抑制通胀和保持经济增长等几方面的因素,信贷规模则不会低于2010年。实际上,2010年末的贷款需求与2010年初相比差不多,2011年初将再现大规模融资。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对资金需求量都非常大,并没有下降趋势。2011年信贷增量不会大规模下降,因为整个经济运行中,GDP在不断扩大、物价在不断走高,如果大幅减少,会导致信贷短缺。而一旦市场追逐信贷,就会造成利率提高,可能致使经济发展得不到所需要的最起码的资金。
针对信贷紧缩可能引发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在收紧信贷的同时,适当增加直接融资规模。以此来保证已有项目的在建工作得以延续。直接融资比重提升,可减轻货币供应量上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资产泡沫化的趋势。

在汇率方面,热钱称为加息的主要顾虑之一。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疲软且采用量化宽松等政策刺激经济,大量资金涌入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如果启动加息等调控工具,会加剧热钱流入的趋势。目前为了应对输入型通胀,主要采取的是加强外汇业务管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进而缓解压力,这一点周小川前不久已经解开了“池子”的答案。但如果不收紧货币政策,那么通胀压力带来的升值预期也会加大热钱流入。
热钱进入中国,不仅仅是为了利差,更多的是在资产价格的上涨,尤其是房地产领域。据央行数据显示,中国一线城市,国际大公司动辄整栋购买房地产,就是一项证明。鉴于此,加息之事是达成共识的。当前的宏观形势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良机。由于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债权、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的收益已经开放,公众对高于法定存款利率的金融产品认可度也在逐渐提高。应当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程度内),这有利于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通胀,也能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金融机构以及其资金资源管理的合理配置。
因此,2011年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胀,都是业内达成的共识,但是是否应该放宽通胀的容忍度,将GDP增幅从3%提高到4%,如果继续增加到5%作为一个常态(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官方提供的数据,低估了真实的通胀。2011年CPI指数一定会>5.5%),又将是一场螺旋式的猜测游戏。我们深知,最简单的货币供应的控制方法是:
M2增幅=GDP增幅+CPI增幅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央行基本上是按照放大2-3个百分点来控制货币。但是在2008年三季度-2010年三季度,增幅超过9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GDP增速+CPI增速之和,流动性过于充足。加大了通胀压力。
2011年将有两个新因素(工资增长和输入型通胀)推动通胀的力度加大。而2010年则是由货币超发、成本上升、国际输入、游资炒作、通胀预期和自然灾害,使得通胀居高不下。
归根结底,还要控制货币量,使币值稳定稳定为前提。此外2011年还要密切关注美元走势。只要美元保持弱势,中国政策选择就不存在很大风险,但是如果美元出现强劲反弹并进入加息通道,形势就截然相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