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育之“体谅模式”

(2011-09-03 19:13:39)
标签:

德育

教育

分类: 生本美育

   德育之“体谅模式”

http://s1/middle/6463f515n779a5f3fd6e0&690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和他的同事,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案》,经过若干年研究后编写的德育课程《生命线》(lifeline)系列教科书中,该丛书的教师指南为《学会关心》,这套德育丛书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主张——多关心、少评价

理论假设:

          1)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意味着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做;

          2)道德教育要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结合起来;

          3)在关心他人的生活中学习,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德育方法;

          4)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

      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的要比从教师讲课中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案例链接】

 美国版孔融让梨---多倾听、少评价

 

女儿凯丽上的中文班学到了“孔融让梨”这一课,故事说得是孔融上有五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爸爸拿来一盘梨,孔融挑了最小的一个。爸爸问他为什么要吃最小的,他回答哥哥比我大,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哥哥,爸爸又问,那还有弟弟呢?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把大梨让给弟弟。 

为了看看学生们理解得如何,老师挨个问,如果换成了她们,会不会让梨?这天共有五个女孩子来上课,都是八、九岁的年纪。第一个女孩A是独生女,老师知道她常和邻居小孩一起玩,就问她如果邻居家的小朋友来了,妈妈拿出一盘梨,她会不会把大梨让给邻居的小孩吃?女孩A摇头说我不会,我要吃大的。

  老师很吃惊地问为什么呢?A回答:“他家那两个小孩每次吃东西都要剩下来,如果把大梨给她们吃肯定要浪费,浪费东西不是好习惯。”老师呆了呆,觉得这个孩子虽然不让梨,但是她的说法也蛮有道理,所以对A的说法没有加以评判,接着问下一个孩子。

  第二个女孩B家里有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哥哥,父母四十得女,对B极其宠爱。老师和蔼地问道:“你在家里吃梨,会不会把大的让给哥哥吃?”B女孩连连摇头。为什么呢?“因为我妈妈和哥哥总是要把大梨给我吃,我让给哥哥他也不会吃,我吃了他们才高兴,为了让他们高兴,我要吃大梨。”老师看着她不知说什么才好,这孩子的出发点好像也站得住脚。

  又接着问第三个女孩CC有个大她两岁的哥哥,两个人时常打打闹闹。问C是否会把大梨让给哥哥,她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且义愤填膺地说:“哥哥他很坏,对我一点都不好,我才不要把大梨让给他!”老师听了长叹一口气。

  第四个问到凯丽,老师满怀希望地问凯丽:“凯丽,如果你和弟弟一起吃梨,会不会把大梨让给弟弟吃?”凯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让,我比三猪大,我当然要吃大的。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这才公平。”

  在重重打击之下,可怜的老师不抱任何希望地问最后一个孩子,她也有个大她两岁的哥哥。“你是否会把大梨让给哥哥?”这个女孩轻轻地点了点头。老师眼睛骤然一亮,这一课没白上啊!终于有孩子领会了课文的重大意义,领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于是探身向前,热切地问道:“那你为什么要把大梨让给哥哥呢?”那女孩子回答:“我不爱吃梨,我哥爱吃管它大的小的,他都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

  美国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个性鲜明、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赞赏。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多么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甚至离题十万八千里,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的赞许。从这几个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们的率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让梨或者让梨的理由。

这堂课除了学中文外,就白上了吗?暂时看似对没孩子们没有什么效果,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实际上孩子们不知不觉间接受了课文传达的信息。以我家凯丽为例,后来的一天我洗了一盘苹果,她挑了一个大的递给了弟弟三猪,很随意地说:“你比我小,你吃大的吧。”让我很吃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乌镇水韵
后一篇:梦想与飞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