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
(2011-02-12 11:57:11)
标签:
给教师的建议宋体读书笔记gb2312运用知识教育 |
分类: 读思写行 |
67.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
此节主要思想同66(劳动与智力的发展),读此节突然让我感到苏霍姆林斯基这种不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进而发现下一个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之的方法不正是我们如今所谓的“行动研究法”吗?
思想灵光:“我校全体教师始终在努力使学生从事的一切劳动项目都充满智力的内容。那些最简单的劳动过程,都应当渗透研究性的、试验性的思想。”
“要迫使一个学生参加一点体力劳动是容易的,然而要教会他 把双手和智慧的努力结合起来却要困难得多。然而正是在这种结合中,才能找到培养学生,哪怕是最消极的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的真正有效的钥匙。对于这些消极的学生我们起初先迫使他们完成一定的体力劳动(随笔:迫使有时是必须的。),并且使他们通过这些劳动而看到一条去认识和征服自然力的道路。如果学生把体力劳动看成是一种达到创造性目的的手段,那么就说明他已经克服了懒惰的思想,变得热爱劳动了。(随笔:劳动的目的在于创造,达此目的,便足以激励一个人变得勤奋起来。)”
68.一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的知识--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
观点概述:小学首先是应当教会儿童学习。(陶行知也是此思想,教会学习者学习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的一条规律了。)
思想灵光:“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结为来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其智力发展。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应是在游戏、音乐、童话、美、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蓬勃的智力生活。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与此同时又不忘记一个明确的、严格规定的目标:儿童究竟应当学到哪些知识,他必须学会写哪些,以及必须永远牢记哪些数学规则。”
随笔:这段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教育者的纯洁的思想美。真正教育不可以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而应当勇敢地关注学生精神发展。这是我们目前学科教育中最严重缺乏的!
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
观念概述:1. 此处谈及智力的几个特征:观察力,求知欲,系统性,可容性,条理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力。2.学习知识就意味着运用知识。当你运用知识时,知识就不再是累赘。3.不随意识记(而要理解性地学习)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随笔:我们的教学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要防止学生死记硬背!)4.学生对定理的含义思考得越多,定理就越容易识记,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思想灵光:“人文学科的老师不允许学生照教科书死记硬背,不允许复述背下来的东西。因为那样会束缚儿童的智力,特别是当他正在获得关于某种依存性和规律性的初步表象的时候(随笔:此时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必然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有损于儿童智力的发展。)为了防止机械记诵,教师在检查知识的时候,从来不提出那些要求学生照原样复述课文的问题。在回答教师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应当动脑筋思考,进行对比和分析,做详细的解释。学生不是逐段逐节地学,而是深入思考地从各种来源(教科书、其它材料)中去获取知识。我们不是让学生进行千篇一律的单调的复述,而是让他们热烈地争论,深入地思考。学生手里拿着书进行争论,援引资料的出处来证明自己的思想。其实这样比让学生合起书来回答问题要难得多。这是在运用知识。”
核心词汇:理解、废死记硬背、运用知识
拷问与改造:在我的英语教学中如何废除死记硬背?如何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70.要鼓励学生超“大纲” --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
思想灵光:“如果教师引导最有才能的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那么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
随笔:就每个学生个体而言,他们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教育的引导者必须有能力发现他的长处,并鼓励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