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邮古城漫记

(2019-03-22 11:30:49)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游记

高邮古城

高邮古城漫记

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一篇壮丽的乐章,那运河沿线的城市就是一个个音阶高低不同的音符,正是由这些众多的音符,才构成了这篇乐章的雄奇瑰丽,而千古运河名城高邮,就是运河乐章中起承转合的重要节点。高邮可以说是个傍着运河而生的城市,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而且是运河最为古老的一段河道,它的前身即古邗沟始凿于公元前486年,是吴王夫差北伐齐、晋,争霸中原的产物。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高邮便由此得名了,又因秦代始建,故别称秦邮。这是中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有着“ 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的美誉。

对于高邮这座古城,我是多少做了一些了解的,虽没有做攻略的习惯,可我每次出行前总要把所去城市摸个底,尤其关注其人文方面,以防入名山而空手归。最开始接触到的自然就是高邮咸鸭蛋,在看到高邮籍文学家汪曾祺先生所言“不过敝处并不只是出咸鸭蛋,我们家乡还出过秦少游,出过研究训诂学的王氏父子,还有一位写散曲的王西楼。文风不可谓不盛”之语,不禁为之神往,及至来到高邮,就准备按着汪先生的指引做一次探访。

高邮古城筑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主持者是高邮军知军高凝祐,原周长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两丈五尺,面阔一丈五尺。这正是“苏门四学士”中的高邮籍人士秦观(字少游)诗中所说的“吾乡如覆盂”的小小“盂城”,这座古城于千年后的1972年被完全拆除,唯保留下东南一角,长122.7米的一段老城墙。我所见到的这段宋城是经过整修的,虽仅仅残存的一段,但颇有当年雉堞危峻的样子。在护城河畔依依垂柳的掩映下,一座砖木结构、八面三级的腰平座环绕楼阁建筑耸立在古城墙的东南角。这座有名的高邮奎楼又名魁星阁,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供奉的是主宰地方文章兴衰的魁星,每个地方都希望自己人文昌盛,文脉不绝,人才辈出,所以对魁星的崇拜长盛不衰。高邮的奎楼早年已毁,现在所见的是1984年按照清代的画样重建的,它与这一角宋代残墙是高邮古城仅存的标志。

高邮古城漫记

说起高邮千年不绝的文脉,首先就要讲讲古秦邮八景之一的文游台。文游台建、在古城东北角的东山上,高邮处江淮平原,地平如坻,本来无山,所谓东山,实际上就是一处略高于地表的土丘,切不可小瞧了这座土丘,因其在南宋时期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曾在此望祭泰山,以寄托对北方故土的怀念,所以又有泰山之称。文游台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原为东岳行宫。据《高邮州志》载:“宋苏轼过高邮,与寓贤王巩、郡人孙觉、秦观载酒论文于此。时郡守以群贤毕集,颜日文游台。”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将四人煮酒论诗的情境绘成一幅画作,并刻于石上,留下了这段千古佳话。 自宋以来,文游台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学士前来访古拜贤,一瞻风采,并留下千古不朽的诗文,其声名甚至盖过了其所依附的东岳大帝的行宫。文游台在历史上屡兴屡废,现存建筑大部为嘉庆十九年重建。自1980年以来,又逐年抢救修复了文游台、盍簪堂、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等古建筑,并兴建重光亭、映翠园、门厅、牌坊、展厅、碑廊等仿古建筑,逐步形成了文游台风景区。文游台四周有河环绕入口牌坊、门厅、秦观塑像和盍簪堂、文游台呈一轴线。展厅两侧有院墙,院西偏北有泰山北斗门厅、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等。文游台为两层重檐歇山顶,下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西山墙嵌有苏轼、秦观墨迹《秦邮续帖》上、下卷石刻12方;上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登台四望,秦观所描绘的“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天粘四无壁”天水相间的旖旎迷人风光尽收眼底文游台前的盍簪堂是座单檐歇山顶,前有卷轩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堂内东、西、北三面嵌有石刻《秦邮碑帖》25方和《东坡小像》、《祝东坡生日图》、《修禊图》画像3方。其中的《秦邮帖》,乃清代嘉庆年间高邮知州师兆龙集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秦少游、赵子昂、董其昌等名家书法,由著名金石家钱泳勒刻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游台西侧为明代建造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专为纪念苏轼、孙觉、秦观、王巩的古四贤祠。祠后是幽静典雅的秦观读书台,再往西则是“映翠园”、“重光亭”等古典建筑。

高邮的文化名人中,还有一对父子很值得一提,这就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杰出代表、扬州学派的中坚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王氏故居纪念馆是我在高邮老城狂走时偶然在一条叫“西后街”的老街中段时邂逅的,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故居位于寻常巷陌中,非常不起眼。主体建筑坐西朝东,是典型的江淮人家黛瓦白墙的院落。门楼旁悬挂着著名书法家启功手书的匾牌:高邮王氏纪念馆。“高邮王氏父子”这一名词是清代学术界定下来的,代表着对父子两辈学者的尊崇。王念孙探究古书文义,是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王引之继承其父的音韵训诂之学,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王氏父子学术成就斐然,在当时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誉。汪中就曾赞道:“论次当代通儒仅八人,而王氏有二。”阮元亦有“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的赞誉。王家三代俱曾在朝为显宦,家大业大,是座屋宇连绵近百间的豪门甲第,经过二百年的风雨,加上后裔外迁、战乱频仍等原因,圮坏者有之,成为普通民居者有之,沦为厂房者有之,久已不复成规模,20世纪80年代,故居得到修复,仅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但环境典雅幽静,似仍氤氲着学术之气。

跨进府第式的大门,迎面照壁上的“戩穀”两个砖刻阳文映入眼帘。“戩穀”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律尔戩穀”,是除恶灭凶以致“尽善”的意思,这是王氏的家训和为人的规范。向北穿过一道灰砖镂空的月亮门,来到碧草如茵的院落中,院内竹木交荫,掩映着高邮王氏父子的铜色塑像。父亲端坐凳上,长衫过膝,左手扶笻,右手把卷,双目平和,神态自若;儿子站在右侧,垂手而立,低眉顺眼,若有所思。这像塑得很是传神。在塑像西南的墙脚,有一口王家曾经使用过的古井,井石上留下了当年提绳打水的痕迹,恍然间有主人尚居住在此的感觉,甚至有一睹父子学者风采的冲动,只是这静谧的院落再也等不到曾经的主人的步履了。

与庭院平行并列的是坐北朝南的三间北厢房,房内陈列着《王氏故居》、《高邮王氏学》的展览及许多经学后人的书画作品。相传这里曾是王氏父子潜心读书的地方。这里而今是陈列室,展陈着王氏父子著作的各种版本。王氏父子不仅对许多文献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而且在音韵、文学、训诂校勘等专门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前院主建筑是一溜带有斗拱廊沿的五间正厅,正厅上方悬挂著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一代宗师”的匾额,下方正北后墙上挂着已故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精心绘制的王氏父子画像。这里原是王氏父子的藏书堂,想当年,这里是琳琅可观的学术书籍,是王氏父子学术思想的源起之地。观览至此,不禁为之肃然。

王氏父不仅对清代学术上有着巨大的贡献,是乾嘉学派的旗帜,他们在训诂学和校勘学方面的成就名满天下,而且两人在仕途经济中也是有着非常亮眼的表现。身为朝廷官员,其刚正清廉的为官之道,尤其是斗胆向和珅叫板的经历,更是可圈可点。经历了一番宦海生涯,他们又能急流勇退,回归了学者的身份,致力于学术研究,那种学者的恬淡与坦然,令后人难望其项背,他们成了高邮这座城市的荣耀和永久的文化名片。

                               高邮古城漫记高邮古城漫记


高邮老城区的中心大街叫中山路,它被府前街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南段的街区还保留着江淮城市的旧貌。因为老城的南门在街道的南段,所以高邮人把南段中山路称为南门老街。这可是个充满昔日气息和地方风韵的街区。临街的都是一水的青砖黛瓦的人字顶江淮建筑,民居、店铺鳞次栉比。仔细观察,能见到最具地方特色的屋脊装饰。屋脊的瓦饰两端都是跃鱼的形象,着如鱼得水、兴旺发达的美好寓意,展示的是高邮古建筑所独具的河湖文化的特色。巷子里忽而飘来一阵酒香,乘兴寻去,居然找到个自做家酿的小酒店。店面不算大,里面陈放着几个酱色的大酒坛,储藏着不同年份的美酒。老板热情地邀我品尝,将酒舀到碗中,酒水清冽,酒香四溢。而这喷鼻醇香的美酒没有名字,没有华丽的包装,淳朴得不能再淳朴。街内有好几个小市场,售卖着时鲜蔬菜和各种河鲜,人们穿行于街巷间,熟人间互相打着招呼,展现的是浓郁的江淮小城的风味。相比于某些景区的毫无生机如同僵尸般的纯为展示型的老街,这里依然生活着原住居民,有着浓厚而真实的生活气息,这里才是高邮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精彩的一幕,这是一种可亲可近的原生态生活,行于其间,既可领略到旧日时光的留影,也可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日新月异,在这暖意盎然的春风中,我在不知不觉中沉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