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上感应篇》的核心主旨与现实意义之我见

(2024-04-27 15:35:04)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分类: 我的文集

《太上感应篇》的核心主旨与现实意义之我见

《太上感应篇》的核心主旨与现实意义之我见

最早著录《太上感应篇》的正史是《宋史》《宋史·艺文志》记载:“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太上感应篇汇举了二十五种善行和一百六十八种恶为,以此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负”思想,“善、恶”观念关于《太上感应篇》的主旨、理论、思想、观念历朝历代都有较大的争议,我认为《太上感应篇》是融道、儒、佛为一体、劝人行善去恶三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篇通俗散文而已,既不是道家经典,亦不是儒学典籍,更不是佛门三藏。

第一、《太上感应篇》与道教主张隐世治身,顺其自然、自我完善、天人合一以清净无为、不争寡欲对待世俗生活教义如出一辙。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修炼的目的是廷年益寿得道成仙,最终目标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渴望长生与成仙,躲避世间灾祸这一切的前提是人多行善,少作恶。因为天人感应,人有善恶神感知。太上感应篇以日常伦理实践为主要内容,告诫人类只有去恶行善,济世度人,才能靠自己的善行来求福避祸,长生成仙。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

第二、儒家思想核心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最终目标是使个人的心性修养能德合天地,即与天地同德。太上感应篇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则体现了儒家核心思想,所以“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周易·系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暗侮君亲,慢其先生,谤诸同学,攻讦宗亲,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等恶行,则同样违背了儒家的“尊老爱幼、忠义守礼、仁孝治国”的根本。

第三、《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这一结论和佛教的“四谛”轮回业报的思想不约而同,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前生之业决定今生,今生之业决定来生。由于欲望而产生行动,从而造成各种苦。所以只有彻底灭除人世间的各种欲望,方能达到免除轮回,使烦恼、痛苦从根本上无从生起,则可达到佛教之最高境界"涅槃" 。佛教的联系法则认为人与人、社会与社会,需要同舟共济,需要互助,应该共荣。太上感应篇》的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有异曲同工之理。

第四、《太上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诸如爱国爱民、敬长爱幼、慈心于物等等思想,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太上感应篇》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

读《太上感应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伦理的内涵,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然而,道德伦理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只有遵循道德伦理,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做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的人。这样既可避免秕言谬说更不至于作奸犯科。

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太上感应篇》中均有所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