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塔】开元寺里众多古石塔,令人眼花缭乱!
标签:
福建古塔泉州古塔开元寺双塔泉州双石塔 |
宝箧印经式石塔1(宋代)
地址: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开元寺内
拍摄日期:2018.1.27
宝箧印经式石塔共三座(双石塔、单石塔),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石庭的两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塔全部用石砌,全塔高五米,塔身四面雕刻佛像和佛传故事。塔身和浮雕为宋代原物。塔端四角有三十二幅石刻雕有少林武僧与民间习武图案,实属罕见。
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据称,泉州开元寺阿育王塔顶的石刻,反映了少林功夫,是南派武术的一个依据。早年,我国武术名家万籁声居住于福州时,曾派他的徒弟洪正福前来泉州,寻觅少林寺踪迹。其中一幅图上,有二人伏拜,另一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状,这一图描绘的可能就是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还有“叠罗汉”,“睡罗汉”,“力拔山兮气盖世”,“拉弓射箭”等图。
据泉州武术协会副主席徐清辉考证:僧人一手握拳高举,一手下压,应是在练“伏虎功”,属于“外功”。边上另一僧人似是师者,在一边观看指导,相映成趣。少林寺五祖拳手的动作多,但也有二三十种腿法。这和习俗有关,战船上,不大可能过多运用旋风腿之类的功夫。塔盖各有四个蕉叶形“角翅”,每一“角翅”计有八幅图像,一左一右共有32幅图案。因为绘的是光头武僧、街头杂耍以及民间习武的图案,形象逼真,虎虎生威,一招一式均反映出宋代泉州武风之盛。这是反映“泉南处处少林风”的重要石刻。
宝箧印经式石塔2(宋代)
地址: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开元寺内
拍摄日期:2018.1.27
宝箧印经式石塔3(宋代)
地址: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开元寺内
拍摄日期:2018.1.27

地址: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开元寺内
拍摄日期:2018.1.27
泉州开元寺拜庭两侧分列着八棵大榕树,树下呈一字排列较完整的七佛塔一处,均为典型的鼓形七佛石塔。这些石塔没有说明(文字),不能确定每座的年代。
半截石佛塔(清代)
地址: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开元寺内
拍摄日期:2018.1.27
经幢石塔(年代不详)
地址: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开元寺内
拍摄日期:2018.1.27
在开元寺的东塔附近有一处园林,假山、水池仿制较好,据说这一处小园林是根据泉州地区的一处古园林(已毁)恢复重建的,搬迁至此加以保护。在假山上有一座小型的经幢石塔,根据塔身与石雕判断,应当与殿前七佛塔年代接近。也许是从某个毁坏的古迹中搬迁至此的。假山下面还有两个石像,风化严重,也许和这座经幢塔同处一处,有待考证。
泉州开元寺共有三通经幢,为五代经幢。其中五代石经幢,原藏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东侧宝箧印经式石塔的基座下,1982年7月在维修该塔时出土,现存大殿前1通,大殿后两通。
经幢表面呈灰白色,幢身八角八面,每面宽零点一九米,高一点二米,楷书阴刻铭文共七十六行。其中六十三行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文。其余各行叙述建造经幢经过及有关官员、僧侣等。同时出土经幢残件二十三块,有八面形重檐石屋顶,四飞仙宝盖石、八角石莲座、祥云石、葵花边扁石等,都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据幢身的铭文说,石系采自太湖,用船运来的太湖石。此幢是研究泉州唐、五代时海外交通史的实物资料。

开元寺东西塔(唐代)
地址: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
拍摄日期:2018.1.27
纬度:24°54'49.53"N
经度:118°35'03.64"E
海拔:14米
(详见前篇博文:中国石塔之王——泉州东西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