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

标签:
旅游福建晋江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晋江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
晋江龙湖镇南浔村,为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故里。宋宁宗时,施氏祖先迁居晋江南浔,此后子孙繁盛。明崇祯十三年,施氏大宗祠始建。祠堂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带护厝,后附花园,系典型闽南建筑。2006年,施氏大宗祠、靖海侯府和施琅墓同列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晋江龙湖衙口村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澎湖海战,施琅率军大胜,台、澎进入中国版图,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实现国家统一。施琅因功封赏“靖海侯”,率随征族人返乡兴建8座毗连的庞大官邸,俗称府衙,并重建施氏大宗祠。施琅次子施世纶为官政绩显著,清名远播,康熙褒扬“天下第一清官”,后人以施世纶为原型著小说《施公案》流传于世。
靖海侯府是一座五间张、三落、带东西护厝的大型府第建筑。中轴线上的三落为大门、大厅和后寝。大门五间。
大厅两侧的大房设置“屏步颏”,即在大房前再加一道门扇。榉头进深只有一间,因而在中落的边房前形成小天井,使边房的气息更为浓郁。大房、边房面阔小而空间高,故其内后半步均设夹层,在闽南称为“阁楼”,作为储物空间。
后寝五间,明间的梁架也用中柱,但用料为“扁柴栋”,表明其梁架等级比大门、大厅要低些。
靖海侯府木梁架、门扇等未施彩画。其房间分隔用料以木板壁、编竹夹泥墙为多,砖墙只用于朝外的墙体。门扇有直方格眼、柳条窗等几种,大厅门扇用“一马三箭”式柳条窗,后寝用柳条窗,四直方格眼式槅扇用于边房、“屏步颏”等处。大门、大厅和后寝的山墙外壁均为“出砖入石”,其裙堵也以粗犷德方石砌成。
靖海侯府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庭院开敞,梁架用料硕大,风格粗犷,色彩端庄而质朴,呈现出与清代晚期民居的不同风格。
晋江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红砖围墙里全是他的范围,可见房子有多大,由家庙、侯府、都衙、东衙、西衙等8座毗连的庞大官邸组成。前面空地叫“施琅广场”,原来这里是有房子的,为建广场拆除了房子。
国保单位施氏大宗祠的保护碑
施氏大宗祠的大门,正在维修,为了保护,木构架和壁画都用塑料布蒙起来。
施氏大宗祠大门的装饰
施氏大宗祠大门正在维修,屋顶上瓦已揭去,所以这些装饰必须用塑料布包裹保护。
晋江靖海侯府的入口
从入口看靖海侯府大厅
晋江靖海侯府大厅,御赐的“勋德齐班马范曹”匾
靖海侯府大厅里的施琅像
靖海侯府大厅里的“靖海侯施公祠藏像故址碑”,原在泉州东岳山。
靖海侯府大厅
大厅里的一块残碑
靖海侯府的施琅像,清代中国的雕刻技艺实在拙劣,像他本人吗?说它是一座翁仲也无不可。
晋江靖海侯府第二进,康熙赐给施琅次子施世纶的“天下第一清官”匾。
现在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是施琅纪念馆,展览有关施琅收复台湾的文物。
现在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是施琅纪念馆,展览有关施琅收复台湾的文物。
这道墙分开了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右边是侯府。
纪念馆里展出的当地民间的摇篮,如果施琅在里面睡过,那就更可贵了。
展出的石锁,不知施琅玩过它没有。
这种墙的砌法叫“出砖入石”,是闽南沿海一带建筑的特色。
“出砖入石”的墙,这种砌法和康熙时代海禁有关,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山墙上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