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三)艺术馆2

标签:
旅游古城南京系列南京博物院艺术馆现代艺术家部分 |
南京博物院(三)艺术馆
.2.
胡小石书法展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国学大师。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於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1909年毕业於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师从于国学大师李瑞清、陈三立、曾农髯、郑大鹤、王静安、沈曾植等人。曾任金陵大学教授,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与陈中凡、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1962年3月16日晨病逝于江苏省工人医院,享年74岁。胡小石先生有遗言,藏书赠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文物捐赠南京博物院。
陈之佛工笔花鸟绘画展
陈之佛(1896.9.23--1962.1.15),
浙江余姚人。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1916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教图案课。1918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的美术的留学生,曾创办尚美图案馆。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出版《陈之佛画集》《艺术人体解剖学》等。
陈之佛展厅
陈之佛作画的桌子
陈之佛的衣帽,墙上是历年的聘书。
这张照片很清楚,是他的经历
陈之佛的作品
陈之佛的作品
陈之佛的作品
陈之佛的作品,其余还有许多小型的册页。
正好是“七夕”,在同一个展室里展出画面上成双成对的古画,随手照了两张。
黄慎的“双鸭图”
吴为山雕塑展
吴为山,男,汉族,1962年1月生,江苏东台人,具有国际影响的雕塑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副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英国皇家“攀格林奖”、首届中华艺文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曾任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终审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11月27日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为山雕塑展
”齐白石与达芬奇“,两个不同量级、不可相比的人物,并不是把塑像放站在一起就是同一等级的“伟人”了。达芬奇不仅在绘画方面成就显赫,在雕塑、建筑、机械、数学多方面都有成就,就是不会木匠活。
弘一法师--李叔同,大学问家,清心寡欲的出家人。或许你不熟悉他,一提起“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你就知道了,他就是作者。
浙派山水画家黄宾虹,亦一代宗师。
“草圣”林散之,为何愁眉苦脸的。
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冷面滑稽的神态刻画得很惟妙惟肖。
马三立像的局部,就看他那张脸,你就会发笑。
画家徐悲鸿
社会学家费孝通,不过研究社会的学问还欠把火,不够精准,57年不幸触网,中了“阳谋”计。
画家李可染,画牛的宗师,据说脾气和牛一样的犟。
哲学家梁漱溟,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时的味道。
大学问家钱钟书,参透了世界和人生,看得像水晶球一样透彻。
道士出身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均彦),几乎沦为乞丐的阿炳穷途潦倒像全展露出来了。
瞎子阿炳,局部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言简意赅。
”孔子问道“-孔子与老子
郑和,小头小脑的,吴为山雕塑的人物多数都是这样,这是他的“风格”。
睡童,憨态可掬,好像口水流出来了。
傅抱石仕女画展
傅抱石(1904.10.5.—1965.9.29.),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
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1935年5月《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举行。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国,暑假之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国防部三厅工作。后又移居重庆,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后执教于中央大学。
抗战胜利后随学校迁回南京。这时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已是风声鹤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机会,携全家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1965年逝世。
傅抱石以历史人物画知名画坛,尤以仕女画最具特色。1940年代以来,随着《丽人行》、《琵琶行》、《后宫词》、《罢阮图》、《九张机》等描绘唐宋宫苑诗意画的出现,傅抱石的仕女画的风格正式形成。
1950年后,由于政治现实,傅抱石基本舍弃了以唐宋宫怨诗词为题材的仕女画乃至上古高士画的创作,二湘或许由于与爱国者屈原的关系,勉强可以纳入题材体系,成了他晚年人物画创作的主要表现内容。
在傅抱石仕女画的中,女性面部呆滞,似泥塑木雕一般,毫无表情,服饰及发饰基本相似,无法识别她们是什么时代的人物,这是中国画的通病。
傅抱石仕女画
傅抱石在作画
李白《长干行》诗意
擘阮图
苏天赐油画展
苏天赐,1922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46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先生,与吴冠中、赵无极是同门师兄弟。曾任林风眠画室助教,其后相继任教于广东省立艺专、杭州国立艺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专,
1958年执教南京艺术学院。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油画研究会顾问。
苏天赐教授以油画名于世,从六十年代起历届全国美术展览都有作品入选,油画《早春》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1987年曾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苏天赐油画展》。并有作品参加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展览。出版过《江苏省第五届油画展作品选》、《苏天赐油画小辑》、《苏天赐画选》等画集。代表作有:《黑衣女青年像》、《云台夕照》、《早春》、《雨后秋江》、《湖中小屋》、《雪韵》、《不冻的溪流》、《江南秋熟》等。
2006.8.25逝世于南京。
展品无一件真迹,全部是纸质印刷的复制品,颇为扫兴,加之展厅里灯光暗淡,照片照不好,聊选几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