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侨乡之八—和顺的宗祠

标签:
旅游侨乡和顺宗祠宗族文化杂谈 |
和顺侨乡之八—和顺的宗祠
和顺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以汉族为主的古镇。当地汉族居民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江南、中原人的后裔。《明史·太祖本纪》记:洪武十五年(1382年),“兰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俱下。”和顺寸、李、尹、刘、贾五姓,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其祖先就是此时奉命随傅有德、兰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的。事平,驻军腾越,均以军功得封。如刘继宗授总旗官;尹图功授指挥,赠武略将军;寸庆领卫指挥职兼随军参赞;李波、贾受春亦授指挥。沐氏世袭镇守云南总兵官,作为沐氏部下之和顺五姓祖人,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后居“阳温敦村”(和顺古称)。《刘氏家谱》叙其始祖与寸氏祖遍览腾阳,最后发现此地,啧啧称赞说:“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一两人心甚慕,不忍舍去。”接踵而到的是,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赵姓、钏姓,来自河南的许姓。张、赵、钏、杨到腾冲时间约在明洪武末年,许姓则是正统年随王骥征麓川而来。这里顺便说一下百家姓上都没有的“寸”姓,在这里却是个大姓,据说“寸”原作“爨”,这个姓古代四川是有的,并且出过很有名的人物,因为这个字难写难认, 爨氏到云南后就简化为同音的“寸”了。
这些移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化素质较高,虽背景离乡到了高原极边之地,但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汉族文化精髓,保留着“追终慎远”,敬奉祖先的精神,所以在和顺各大姓都建有规模宏大的宗祠,其中八大宗祠为最。
寸氏宗祠:坐落于大石巷右侧。历史上曾建有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大门,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左右两边是为清光绪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的石旗杆。通衢外又有一个更大的月台,前有一荷花池,视界开扩。它与其它宗祠不同的是三道罗马式圆拱门中西合璧式的大门,拱门上为饰浮雕图案的山花。使用的建材:水泥、钢筋、沥清都是从缅甸驮来。在主门两侧的石柱上镶嵌“五嶽宗山百川赴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的楷书石刻楹联,至今保存完整。
刘氏宗祠:位于水碓村与尹家坡之间,坐落于呈交椅形的山凹里,坐南向北,占地
1000平方米,由正殿、两厢楼、东西花园、前厅、大门组成。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次年两厢、前厅俱毁,光绪六年(1880年)修复旧观。民国九年(1920年)扩建前厅,新修三开间牌楼式大门,增建月台,并立石斗标杆于月台上。月台前新筑双孔石拱桥,桥下为荷花池。前厅还遗存一块“御龙深远”木匾,为绮罗李治用章草书写;一块清乾隆三十五年“保我子孙”三十六年“永免钱粮”双面石碑,均保存完好。门前石标杆为清光绪壬年科亚元刘宗鉴所立,毁于文革。现已于2005年4月恢复。
1.和顺寸氏祠堂
2.和顺寸氏祠堂
3.通过前厅看祠堂的享殿
4.和顺寸氏祠堂,享殿门额上的匾额西川世泽表明他们是从四川迁来
5.和顺寸氏祠堂的享殿
6.和顺寸氏祠堂的牌位,寸氏的祖先是明代的武将.
7.和顺寸氏祠堂的侧殿
8.和顺刘氏宗祠
9.和顺刘氏宗祠
10.和顺刘氏宗祠,这里是展示宗祠文化的宗祠文化馆.
11.前厅的花罩做的很精美
12.花罩的背面,匾额反映刘氏后人对诸葛亮的尊重
13.前厅的背面
14.刘氏宗祠的享堂
15.刘氏宗祠享堂里的牌位,他们的一世祖都是明代的武官.
16.刘氏宗祠的前厅,"御龙深远"额.
17.正在大修的张氏宗祠,不对外开放参观
18.张氏宗祠大门外有好大的一座月台
19.贾氏宗祠
20.尹氏宗祠,新修的外门.
21.尹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