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南京之十一--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
标签:
旅游南京天主教堂历史文化 |
古城南京之十一--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
南京石鼓路天主堂位于南京市白下区石鼓路112号,正式的名称是“圣母无染原罪始胎堂”。
天主教传入南京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虽然一些外籍著名的天主教大牌人物很早就到南京活动,并且南京城市的地位曾远高于当时的青岛、广州、宁波等城市,它还是是罗马教廷在中国主要的主教区之一,但是南京现存的天主教堂不仅规模较小,远不及上海、青岛、广州等城市的宏大壮丽,它只相当于欧洲的一所乡间教堂;历史相对也较短,甚至不如云南、广西一些边远地区的小教堂的历史悠久。这个现象却是很有趣的。
早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第三次到南京,正式开始传教活动,不久后即于今新街口西南螺丝转湾购入一所旧宅建立了南京第一个天主教公所。四年后他又于今中山门外四方城建立了南京第一座礼拜堂。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南京教案发生后,天主教活动暂时中止,至明思宗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恢复。太平天国年间尽毁教堂,驱逐传教士,教务再度中断。太平天国败亡后,1864年,法国传教士雷居迪随法国的炮舰来南京复堂,在原佛教古刹寺的废墟上建堂,并于清穆宗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建成“圣母无染原罪始胎堂”,即今石鼓路天主堂。北伐战争中该堂遭到严重破坏;1928年,国民政府拨款重修。1930年代以后,这里一直是天主教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1966年石鼓路天主堂被封闭。1980年经整修后于圣诞节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78年后,江苏省及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在此合署办公。石鼓路天主堂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天主堂,1982年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中国著名教堂。2008年列入“南京重要进现代建筑”名录。
该堂长 21米,宽13米,高20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坐北朝南。高2层,砖木结构,拱顶、砖木结构、瓦楞镀锌铁皮盖顶,彩色玻璃拱形门窗。外观为 “罗马风”( Romanesque)式,正立面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外观造型简洁朴实。平面呈十字形,教堂内部空间主要分为三部分,为古典的巴什立克式,高耸的中厅和两边低矮的侧廊。中厅的跨度明显大于侧廊,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堂内天花为圆弧拱顶,富于变化。在教堂正中祭坛上供奉 “无染始胎圣母” 像。祭坛后部中央有一座钟楼,钟楼顶部也有十字架,与屋脊上的十字架相呼应。该堂的屋顶结构仍然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屋架,下面用曲线的木构件和灰板条模仿罗马风的圆拱作为吊顶,虽是仿作,但几可乱真。
不少文献说堂内竖有四块清代官方碑刻,其一为《天津条约碑》,呈十字形,上段刻云纹等图案,下段刻唐草、菊莲,中段刻《中法天津条约》第八款、第六款。《天津条约》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当时,郭士立、卫三畏、丁韪良等传教士参与了条约的起草、签字事宜。条约中包含了外国传教士可以随意在华传教、开设教堂的条款。其二为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初六《内阁奉上谕碑》,也呈十字形。上段刻云鹤,下段刻牡丹图案,中段刻《奏请饬地方官于交涉教民事件迅速持严办理》文。其三为两江总督和安徽巡抚布告碑。上刻《剀切晓谕事照得法国条约第十三款内载》文。其四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江宁府正堂涂布告碑。上有《为出示晓谕事准管江安等处天主教堂事务司铎世袭公爵雷文开》等字样。碑文曾一度被涂抹,现在已经修复。但我去采访时,教堂执事说:他们--包括现在的主教--至今未见到,也是听说,最近教堂大修,所有墙皮都铲除也未见到这四座碑,所有这是需进一步落实的问题。

1.石鼓路天主教堂的正面外观

2.石鼓路天主教堂的全貌,可以看到后部的钟楼

3.天主教堂现在是省级文保单位,它的全称应该是“圣母无染原罪始胎堂 ”

4.教堂的内景,正在做弥撒

5.教堂的内景,祭坛

6.教堂的内景,可以看到“集束柱”和拱券顶

7.祭坛上供奉圣母像

8.祭坛

9.左右两侧设副祭坛,这是左边的

10.右边副祭坛

11.主教的座椅
12.“主教公署”入口处的圣母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