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份公益组织的报告指出,由于关键数据缺失或不健全,女童在大众和政策制定者面前仍是“隐形人”。
《财经》记者 相惠莲/文
女童遭受侵害的案件不时见诸报端,刺痛人心,但人们看到的还不是全部。
10月11日是“国际女童日”,公益机构国际计划(中国)发布报告称,由于关键数据缺失或不健全,女童在大众和政策制定者面前仍是“隐形人”。人们或许知道有多少女童在校读书,却不知道多少由于性暴力、交不出学费、毕业后缺乏就业机会等原因而退学。
这份报告认为,各国政府应当在多方面填补数据空白,如15岁以下女童的怀孕数据、性骚扰的发生率、女性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等。
国际计划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国际人道主义发展组织,从1995年起在中国开展工作。
只有不到半数的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至2014年间,拥有至少两个时期的分性别的失业、参与劳动、就业状态和职业分类就业的信息。超过一半的国家虽呈报了有关亲密伴侣暴力的数据,但无法进行对比。
国际计划(中国)首席代表斯万·库彭表示,对于全世界数百万女童,她们真正遭受的不公正可能比我们已知的还要糟糕数倍。
良好的数据和分析能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并对未得到重视的问题采取行动。凭借有关童婚盛行及对儿童生活影响的证据等材料,民间团体的倡导者成功影响了危地马拉的立法者,2015年月8月,该国最低结婚年龄被提高至18岁。在联合国多年游说后,2008年,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的政府第一次展开对女性和儿童暴力的研究。发现近70%有过伴侣的女性曾是身体或性暴力的受害者后,政府通过了家庭和平法案,并改革了教育课程。
数据缺失是全球现象,中国在女童的权利保障上也面临着一些具体问题。
比如,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长期存在,拉高了出生人口性别比(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2015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虽然这已经是第七年下降,但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仍将是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表示,中国在儿童保护、儿童权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没有达到完美,儿童成长中仍然面临各色挑战。
首先是儿童贫困,所在地区、家庭情况等多个因素导致了这一问题,并造成儿童过早辍学。在朱锡生指出,在有多个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若由于家庭贫困等不得已要让孩子辍学,父母首先考虑的可能是女孩。
其次是儿童伤害,由于性别原因,女孩更容易受到伤害。再者则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当前这两类群体都十分庞大,达到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