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绿色债券在近期的债券市场上热度不减,6月20日,据媒体报道称,启迪科服刚刚成功注册了全国首支绿色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拟筹资用于天津某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
此前,在今年1月,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发行了共计300亿额度的绿色金融债。当时距离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12月发布《关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公告》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
“自2015年底正式启动以来,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增长迅速,已惹得金融机构、城商行、企业投资者出手,各类发行主体的首单纷纷落地。”6月17日,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高级政策分析师徐楠做客第三期「财经」V课嘉宾时说。本期课程中,徐楠分享了该中心的集体研究成果,并就绿色债券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短期内迅即火爆深度解读。
徐楠认为,绿色债券的未来发展趋势仍有极高的热度,债券市场也将更加关切新兴产业和绿色主题,其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上不容小觑。不过,在中国也将面临着多种挑战。比如尽快建立和完善第三方专业认证体系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绿色债券权利和责任的对等,进一步增强信息披露尤为紧迫。
中国绿色债券已占全球重要份额
绿色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发行者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规定条件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且募得的资金,最终投向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其与普通债券的区别,在于其募集资金用于环保、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绿色项目。
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债券品种,最早在2007年起始于国际市场,是由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发起,在2013年驶入快车道。之后,国际市场的有关共识不断发展和完善。2014年,秘书处设在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GBP)推出了《绿色债券原则》文本,并于2015年3月更新修订。
“今年的G20峰会将于9月在杭州举行,中国是轮值主席国,届时,绿色金融将是会议上的重要议题之一”,徐楠说。从市场规模上,尽管中国的绿色债券起步不早,却在短期内占据了全球规模的重要份额。
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共计发行160亿美元绿色债券,中国在其中贡献了一半的份额,此时距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启动仅有三个月时间;而2016年前四个月的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占全球发行总量的近40%。中国实际发行了共计517亿人民币的绿色债券,已经获得注册或通过审批的额度达1133亿人民币。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的跟踪研究,绿色债券已呈多样化,各类发行主体先后出手,其中包括: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首批发行绿色金融债;城商行随后踊跃参与,青岛银行抢到了首单;企业也成为绿色债券的发行人,以协合风电、北汽股份率先行动。
徐楠看来,从发展脉络上,是国际市场上的责任投资者这一群体的成熟度和需求,催生了绿色债券的出现和发展。其特点通常是周期相对长,而收益也相对保守、均衡和稳定,“从投资策略而言,亦为一个较好的中长期均衡避险的选择。”
之所以绿色债券能在中国迅速火热,徐楠认为,债券市场的宏观环境、信用风险凸显,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都是综合原因。
比如,2015年内发生了近20起信用事件,部分导致了债券违约,违约大多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系统性风险正在凸显的背景之下,市场更有动力去关注新兴领域、绿色主题,更偏好低风险、高信用的债券产品。”徐楠说。
此外,经研究发现,透过2015年至2016年初连续的政策,中国银行间市场对境外机构开放的幅度不断扩大,更多境外机构能直接进入国内银行间市场;2015年后四个月,熊猫债券发行已达到200亿的额度,增长机遇显著。这些都对绿色债券的发展提供了利好因素。
绿色金融的现实挑战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约有超万亿规模的债券投往了绿色方向,其中,特别突出的是铁路、城轨等清洁交通领域。尽管在当时,绿色债券尚没有明确的规范概念。
具体的政策框架雏形始于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组织编写《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提出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建议。一年后的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绿色金融债的公告》,同期,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并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近期,新政再出推力,备受关注的环保“土十条”在5月底由国务院印发,其中点明要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探索通过发行债券推进污染治理和修复,并在综合先行区开展试点。
对此,徐楠认为,债券可以作为污染治理的金融工具,无论是轨道交通、新能源行业还是地方城投平台发行的污染土壤治理的债券,都在逐步实践,从机制和模式上,未来也将摸索出多样性的产品。
这也起始于绿色债券的特殊功能,其改善环境的专项投向,既进一步凸显环境利好效应,也会通过金融机构撬动社会资本走向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从行业发展趋势上,徐楠分析称,清洁交通、水务建设、污染治理及新能源门类的债券,很可能更活跃地进入债券市场。另外,预期中资机构发行的绿色债券,在未来有望获得更多国际投资者的认购。
不过,在未来趋势的研判上,徐楠表示机遇和挑战并存,重要的挑战来自于第三方认证体系还有待于完善,绿色债券的国际和国内标准一致性也有待进一步衔接、推进。
目前,国际市场上65%的绿色债券都采纳了第三方认证,以此证明所募集资金是用向了绿色用途。但是,认证方式的标准还处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绿色债券原则的共识框架还较为基础,当落实到全球各区域不同的经济体时,会存在差异性的挑战。
现阶段,个人投资者可以在交易所参与债券市场。不过,由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是在银行间市场,而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主体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纵观趋势,绿色债券市场在未来如能持续良性发展,它会从一级市场延伸到二级市场,形成绿色债券基金,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委托理财来参与其中。
“当看到有绿色标识的理财产品时”,徐楠指出,个体投资者就可以果断出手,而政策利好、低风险,以及带有相对均衡的长期收益等内涵,将会综合实现。
6月17日晚,徐楠与「财经」V课受众进行了互动,精彩问答摘取如下:
Q1:您对绿色债券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预期判断?
徐楠:有机会,更有挑战。从机会来讲,央行前段时间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绿色金融将迎来一个机遇期。无论是从中国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完成这些投资规模,还是从整个金融改革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来说,均需要更多的市场工具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这些领域。
绿色债券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而且它如今已在金融体系的构建中“打头阵”,这是它的机会因素。还有包括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对国际市场以及境外投资者的更加开放等因素,都产生机会。
但是,挑战因素也存在,它作为一个新的市场工具,要去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解决好,并且要为以后更多的绿色金融市场工具来铺垫,并且形成联动。其实在这之前,银监会已连续多年在推动绿色信贷。越来越多的绿色金融工具相互支撑,才能够让产品稳定发展。
Q2:从政策导向上,最近国务院刚刚颁布了“土十条”,其中提到了鼓励发展绿色金融。虽然有了政策,但真要项目落地,是不是尚有距离和难度?
徐楠:“土十条”直接来自于我国土壤污染的严峻现实,造成这一现实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场地治理修复行业来讲,有些基本问题不仅仅是金融机制能解决的,比如法律层面和土地权属等问题,包括土地利用开发与治理主体的责权关系等大量问题还有待于厘清。我国现在参照“超级基金法”来建立类似的土壤污染治理基金,这也是绿色金融的内涵之一。
此外,这方面的债券也可以作为工具来使用,无论是以PPP项目来实施场地治理,还是比如地方城投平台发行的用于土壤治理的债券,都在探索实践。从机制和模式上,未来也将摸索出多样性的产品。
Q3:您讲到绿色债券的第三方认证是一个重要挑战,这一体系应如何建立、完善?
徐楠:国际上有百分之六十多的债券采纳了第三方认证,认证相关的标准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的国际共识是一个框架性的指导准则,当落到全球各区域不同的经济体时,会面临差异性的挑战。
所以,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建立需要综合的视角,需要各方面专业能力的结合。这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它是一种本土机构、国际公司、各方面市场力量的竞争,监管机构给予一定的指导,以及这个行业利益相关各方的充分协商达成共识,交织形成一种平衡。这条路还很长,但可能是这个市场走向完善的一个路径。
Q4:绿色债券除了利好于绿色圈,对经济领域会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徐楠:我认为,总体上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就利于整个经济,特别是有利于目前中国的转型升级。去年以来,债券市场连续爆发信用事件,其中有些直接违约。这些违约的主体就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业,是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
因此,为什么说绿色债券处于历史机遇期呢?因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本身,过剩产能既支付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也在原来的金融市场上引发了危机。这时就需要一些激励政策把资金引导到绿色产业、新兴产业、更可持续的朝阳产业。从这一层面,绿色债券有利于绿色发展,也就是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期课程视频链接如下:
「财经」V课| 让思想更有价值
「财经」V课是一个开放式公共学习平台,依托《财经》杂志近20年来的专业积累,聚焦金融投资领域,每期延请大咖嘉宾分享最纯粹的干货,让知识更有力量,让思想更有价值。与大咖大家实时互动,与业界精英思想碰撞,尽在「财经」V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