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条河
(2010-10-24 23:16:17)
标签:
情感回忆杂谈 |
《母亲是条河》——这是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名字。
这个周末,在青岛,有些闲暇。因机顶盒出了点故障,电视无法正常收看。于是,找出前些时候朋友推荐给我的一些光碟,其中就有这张《母亲是条河》。刚开始,剧情并不怎么吸引我,但越看越放不下,因而一气呵成看完了全剧。
因为,从剧中我看到了我小时候的影子,更让我回忆起了母亲为我们兄弟俩成长所付出的艰辛。
这部电视剧反映的年代与我生活的年代相同,而且,我也生活在农村,面对着同样的贫穷,过着同样艰难的日子。因此,剧中的很多情节如同亲身经历,更是感同身受。
尽管与剧中的“宝军”、“大桃”“双桃”相比,我们家那时还没有那么窘迫,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至少不用为学费和伙食费犯愁。该交学费前,父亲会按时把钱寄来,每个月父亲也会寄给我10元钱生活费,交掉每月7.5元的伙食费后,还余2.5元可以买些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纸笔等学习用品。但剧中日子的难,生活的苦,有很多在我小时候也已经切身体会过,而且至今印象极其深刻:
一是粮食紧张,总是吃不饱肚子。尽管我生活在南方,但那个时代是按人头分口粮,而且数量极其有限,平时能保证吃稀的,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则往往是“米藤”见底,那时喝的粥就只能算米汤了,因为一勺下去翻不起几颗米粒。早上喝三四碗这样的粥,刚到学校就饿了,胃里直冒酸水。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小伙伴们常常会在路边找些芦根什么的来充饥。那种饿的滋味,我想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体会得到,说得清楚。
那时候,我二伯父家种的红薯多,知道我饿,在上学经过他们家厨房时,我二伯父经常会让我捎上几个蒸熟的红薯,到上午九、十点钟肚子饿时拿出来垫垫肚子,因为那时红薯已经凉了,吃下去以后胃很不舒服,所以,现在我很少吃红薯,因为只要一看到红薯,我的胃就会有当时的那种感觉,闹胃酸不舒服。
因为粮食不够吃,所以,只能用其他东西来替代。红薯是一种,还有胡萝卜、南瓜以及各种野菜,等等。但那时因为肚子里油水少,所以,尽管用这些东西可以暂时充饥,但都没有吃粮食扛饿。现在城里人讲究饮食科学愿意吃的这些东西,我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而至今引不起兴趣,倒还是对香肠、红烧肉、咸鱼咸肉感兴趣,可谓百吃不厌。
二是挣点钱太难了。那时候在农村,地是集体的,分到的只有口粮,有限的一点自留地也只够一家人种点蔬菜什么的,家里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商品”用作出售的。那时,老百姓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年终队里的分红,而我们家恰恰因为劳力少,挣的工分不多,年终分红时不仅不能分到钱,相反还是“赤字”需要到补给队里钱。尽管父亲在外边工作,有工资收入,但毕竟父亲的工资也有限,而用钱的地方又很多,所以,那时侯家里的备用钱往往只有几块、十几块,只够日常买些油盐酱醋的,再要有别的用处,就经常没钱了。所以,小时候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那时侯的老百姓真是太缺钱了,而且要挣点钱是那么的不容易。
为了能挣到点钱,我们家养过鸡、鸭、羊、兔,还有猪。因为粮食少,所以,要喂饱它们的肚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我们放学后去割青草、趟螺丝、钓青蛙、捉皮虫等来解决,辛苦不说,还买不出钱。为了挣钱,我和我弟弟也趟过知了壳、捉过蛇、钓过黄鳝。有时候,队里的池塘“乱塘”后捉了些小鱼小虾也不舍得吃,要拿到集市上去买几个钱。我记得,那时候趟100个知了壳,串成一串拿到药店去才卖两毛五分钱。所以,那时候家里的钱,很少有整张大一点的票子,有的都是些角角分分的毛票,就象剧中的“娘”掏出的用布巾包着的“钱”。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心中都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所以,我对中央现在一直强调的要在促进农村粮食增产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深有同感,极为赞成。我们的农民,现在大多数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会饿肚子了,但他们依然手头紧,缺钱花,因而,“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让他们吃饱肚子有钱花,否则,还会出现很多类似“宝军”一样的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但是可能上不起学的悲凉情形。
三是母亲为了孩子们上学付出的艰难、承受的困苦太多太多,她们太不容易了。母亲们为了孩子上学吃点苦,受点累,也许还可以理解,但为了筹够学费而要去忍受屈辱,要去卖血,则让人感到揪心,感到如刀割心头般那样阵阵的疼。看到剧中的“娘”为给“宝军”筹学费而到集市上去卖刷子、笤帚、虎头鞋,我仿佛看到了我母亲为给我多一点零用钱而到镇上卖鸡蛋的情形,此时,心里再次温暖和荡漾的是伟大的母爱,而眼角流下的则是作为孩子心酸和愧疚的热泪。而最让我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的是,剧中“娘”到“宝军”学校门口给“宝军”送钱和白馍的情景。迷离的泪光中,剧中的“宝军”变成了年少时的我,而剧中的“娘”变成了我的母亲,时间返回到了二十七八年前,在我读高中的母校门口。当年,也是在学校门口,母亲一次次地把用她那瘦弱的肩膀长途跋涉挑来的米和咸菜等吃的送到我手中,还有从用同样布巾包裹着“钱袋”中掏给我的不知从什么途径挣来的由各种大小不一的毛票凑成的零用钱。那时候,我母亲也是类似剧中的“娘”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而我每次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心里都会非常难受,有时甚至会默默流泪。那时的那种情景那般感受,现在仍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并还会有一种隐隐的疼,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加以描述,也许,任何语言对于这样的情景和感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吧!
剧中“宝军”考上大学离开岭上村的那一幕情景,也把我再次带回到了二十七年前的九月八日——我离开家乡到北京上学的日子。那一天,也是全村的老老少少一直把我送到村口,嘱咐我到了学校后要好好学习,到了北京要给家里来信。我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我走出很远后回头遥望的情景,他们还站在村口不停地向我招手,说“伟伟,路上要当心啊!”这一刻,永远印在了我脑海中。到大学后,学校组织“怎样度过我的大学时代”演讲比赛,我就描述了以上全村老少给我送行的情景,以及我的感受和今后的决心、打算,结果意外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我至今都认为这次比赛所以能获奖,不是因为我的口才,而是因为我的真实经历和真情流露。因为当时,直到我走下讲台,回到座位,老师和同学们才想起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不止一个老师和同学告诉我说,当时他们被我的演讲深深感染了,进到了我的情节和氛围中去了,以至我演讲结束后一段时间才缓过神,给我鼓掌。当时,我的演讲稿被刊登上了校报,事后也收藏了该份校报,但后来几次搬家后不知“珍藏”在哪了,找了几次也没找到,颇感遗憾。不过,尽管文字的东西遗失了,但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却一直留在了自己的脑中,且印象深刻。
因为经历过,所以,体会深。小时候经历过的艰辛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母亲给予我的爱,为我的成长所吃的苦,所受的累,所付出的艰辛,则会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并时刻温暖着我,激励我前行。这也正是前段时间在我母亲七十大寿前夕,我毅然决然要赶回家中看望母亲,为她祝寿的原因。
这个周末,我过得很充实。因为我看了一部好的电视连续剧,并伴随剧情深度享受了母爱的沐浴。
这部连续剧,名字起得也好,母亲是条河!
我感谢我的母亲!并祝愿我的母亲永远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