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元代工部尚书----李守中,元代状元李黼家族初考

(2014-04-18 18:35:39)
标签:

转载

元代工部尚书----李守中,元代状元李黼家族初考

【按语】

通州李氏李欣关于沈天谕先生的观音山李氏先祖是《水浒传》中的李俊的意见,目前尚不能定论,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本着史实列举如下:

(一)

《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滋溪文稿卷第十一《滋溪文稿》(元)蘇天爵撰)对通州李氏始祖李守中有详细记载:

維廣平雞澤李氏,前至元初徙家於潁。公諱守中,字正卿。……公曾祖俊,妣某氏。祖成,由潁川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吳氏,隴西郡夫人。考榮,贈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高氏,隴西郡夫人,繼魏氏,隴西郡太夫人。公配張氏,隴西郡夫人。子男五人:冕,某官;藻,國子釋褐出身,文林郎、秘書監典簿;黼,賜進士及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繍,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德安,最幼,繼室溫氏出也。女二人,適儒士真定曲明善及天平程梓。男孫五人:秉易,從仕郎、吳江州判官;秉簡、秉方,國子員;秉幾、秉恒。女一,幼。曾孫男女各一。公享年七十有三,至正二年五月壬午以疾薨,是歲某月某甲子,葬潁之某鄉某原。……
(二)抱龙桥古墓主人被证实为阜阳史上唯一状元的祖母

近日,阜城抱龙桥工地发掘的元代至正年间魏氏古墓,引起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目前,关于墓主人魏氏墓志铭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魏氏的子辈中有工部尚书李守中,孙辈中有阜阳唯一的状元李黼。魏氏的墓志铭,还原了李氏家族在元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墓主人家族地位显赫


5月9日晚,阜城抱龙桥工地发掘一元代古墓,挖出的两块墓志铭石碑,已落户古西湖的阜阳生态乐园内,引起考古界专家的兴趣。但因古碑年代久远,加之被打桩机打破为5块,有不少铭文残缺或无法辨认。

经过专家的研究,目前能大致解读出墓主人的姓名、籍贯和生平事略。“夫人姓魏氏,颍州泰和县瑞子埠巨族也”“佥枢讳荣,字荣甫,世居广平,至元甲子父XX(字迹不清无法辨认)亚中,公由汴徙颍……”专家向记者介绍,墓志铭显示,这座元朝古墓的主人姓魏,是太和县瑞子埠大户人家,为李荣继配。

李荣,字荣甫,祖居河北广平鸡泽,后迁汴(开封)。元至元甲子,李荣随父亲李成,由开封迁至阜阳。李成,颍州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

史料记载李荣的文字不多,据元史检索可知,李荣家族归顺元政权较早。元代成吉思汗时期确立了开放、革新的政治理念,重用了一大批汉人(如史天泽、李全、李荣、严实、张柔、邸顺、王珍、梁瑛、刘黑马等)统治中原故地。专家介绍,史家一般将李荣排在这些汉人队列中的第三位,而史天泽、李全都是当时著名的将领,可见李荣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李荣为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元大历戊辰去世,享年81岁,追封陇西郡候。李荣先配之高氏,元大德元年去世,享年41岁。高氏去世后,李荣“再求良匹”,迎娶魏氏为夫人。李家后人对魏氏的评价为“太夫人慈抚而礼,接之四十七年如一日,平居敦俭,时族以礼……”

据墓志记载,元至正三年甲申,魏氏逝于颍西湖聚星堂之正寝,享年85岁,随夫君先配高氏袱葬于七里沟先茔。

李荣有3子1女,长子李守中,字正卿,慷慨有大志,为当朝伟人,仕至尚书工部,死于元至正壬午五月,次子李守信,三子情况不详。根据墓志铭文,其末尾落有“诸孙冕、藻、黼、繡谨志”。其中“黼”,也就是阜阳唯一的状元——李黼。


(三)

《高邑李氏先德碑铭》(滋溪文稿卷第十六《滋溪文稿》(元)蘇天爵撰)

“……谨按,李氏其先太原人。公之曾祖府君讳成金季避兵入赵之临城山中,生四子,长即郡侯,次曰鹏,曰弘,曰荣,艰难鞠育,皆克有成。府君既卒,兵复至,各逃难解散。弘、荣被俘,郡侯物色百至,卒不能得。后闻弘、荣俘云、朔间,复往求之,竟出钱赎还。中统初元,中土已定,乃自临城迁居高邑,因着兵籍,遂葬府君于县之新丰乡营村原。顷之,有诏调兵戍襄,谋伐宋,郡侯亦在遣中。宋亡始归,而弘、荣别占民版。先是勑「凡民已着兵籍别入民版者罪之」,或劝当诉于官,郡侯不可,曰:「为兵虽劳,宁独任之,忍令吾弟罹于罪乎!」至元十四年卒,年八十六。二子,长曰:讷,次即郡侯公。事母以孝闻,治家俭勤,宗族雍睦。公仕于朝,欲迎养,不许,曰:「吾不忍离乡井丘陇也。」公既贵显,未尝喜见于色,惟教以清慎持身,忠实事上。春秋既高,益自谦恭,里人咸化其德。郡邑牧宰岁时存问,必造其庐,曾无一事干焉。泰定四年卒,年七十二。鹏二子:曰旺,曰琪。弘四子:曰威,曰辉,曰某,曰某。讷之子二:曰信,曰德。郡公之子二:长即公也,次曰思敬。公之子二:曰庸,曰让,俱补国子员。思敬之子二:曰允,曰权。允补宗仁卫译掾。”

(四)

《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忠义:

  李伯温,守贤之孙,彀之子也。长兄惟则,怀远大将军、平阳征行万户;次伯通。岁甲戌,锦州张致叛,国王木华黎命击之,大战城北,伯通死焉。伯温行平阳元帅府事,镇青龙堡,专任东征。知平阳已陷,弟守忠被执,选骁勇拒守,久之,金人尽锐来攻,守卒夜多遁去,李成开水门导敌入,伯温登堞楼,谓左右曰:“吾兄弟仗节拥麾,受方面之寄,今不幸失利,当以死报国。吾弟已被执,我不可再辱,汝等宜自逃生。”士卒皆犹豫不忍去,伯温即拔剑杀家属,投井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金人登楼,见伯温抱柱如生,无不嗟叹。

  子守正,自幼时尝质于木华黎,后为平阳守,活俘虏甚众,以功授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岁庚寅,上党、晋阳合兵攻汾州,将陷,守正以义赴援,众寡不敌,别遣老弱百人,曳薪扬尘,多张旗帜,敌惧,遂解去。汾人持牛酒迎犒者道不绝,且泣谢曰:“幸公完是州,德甚大,愿奉是州以从。”关中兵屯吉州,酋领杨铁枪以数千人叛,守正出兵擒之。轩成据隰州,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大帅以其兄守忠代之。

  守忠官至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兼知平阳府事。壬午冬,平阳公胡景山以青龙堡降。尝从攻益都,北还,军将彭智孙乘间据义州叛,守忠闻之,长驱抵城下,力战,复之。丁亥夏四月,金纥石烈真袭击平阳行营招讨使权国王按察儿于洪洞,守忠出援之,会于高梁,师溃入城。平阳副帅夹谷常德潜献东门以纳金兵,城遂陷。金人执守忠至汴,诱以高爵,使降,守忠骂之,语恶,金人怒,置守忠铁笼中,火炙死。

(五)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


“◇平阳府东至潞安府三百九十里,东南至泽州四百十里,南至黄河二百六十五里,又渡河...又青龙堡,在州东南,金末,蒙古将木华黎徇青龙堡,金平阳公胡天祚以平阳降木华黎”

(六)

《宋史岳飞传》

“飞遣梁兴等布德意,招结两河豪杰,山砦韦铨、孙谋等敛兵固堡,以待王师,李通、胡清、李宝、李兴、张恩、孙琪等举众来归。金人动息,山川险要,一时皆得其实。尽磁、相、开德、泽、潞、晋、绛、汾、隰之境,皆期日兴兵,与官军会。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兀术欲签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从者。乃叹曰:“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卫龙虎大王下查千户高勇之属,皆密受飞旗榜,自北方来降。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梁兴与太行忠义社义民们的大举行动,牵制了兀术后方,令兀术不敢全军南下,沿路分兵守城。听了这一消息后,岳飞大喜,准备大举行动。那时大军发动,将兀术大军绞杀在两河间的广阔地面上,后挥军北上,大金国谁人是岳家军敌手!可惜皇帝只知守成讲和,全无进取之心,全力拒敌于淮北,不愿纵敌深入,只是一昧催岳家军增援刘锜。战与和掌握在圣上手中,结果强令岳飞班师,让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战果化为飞灰。历年来的精心准备,多少年梦中直捣黄龙,却在绍兴十年化为泡影!最为难过的是,这一次离成功是如此的近!岳飞班师后,梁兴仍留在黄河之北抗金。南宋统治者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抗金斗争转入低潮。梁兴在此情况下,仍以太行山为根据地坚持斗争,收复怀、卫二州。绍兴十一年(1141)返回南宋,官至亲卫大夫、忠州刺史,任鄂州御前选锋官同副统制。绍兴十八年(1148)闰八月,梁兴卒。此事虽为千古遗恨,但他的光辉业绩却在当地世代传颂。

梁兴兵砦有几多

  梁兴等人组织的“太行忠义社”,纷纷在泽州勘山筑寨,抵御外侮,留下了丰富的军防遗址和抗金故事。

  晋城现存的古寨堡,除了明末防御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之外,就是宋金交战时期的最多。人们称之为梁兴兵砦,又称为岳将军砦。“砦”与“寨”相通,但在晋城,对二字自古就是区别使用。明末寨堡以“寨”相称,宋金交战时期的寨堡却以“砦”称谓。这其中还有一个与岳飞有关的故事。相传有一座山峰上刻着“此石”两字,为唐代人所书。到了宋代,岳飞慕名到这里来叩拜奇石。他面壁而坐,洗目清心,突然谙得“此石”妙用,于是在石林深处的另一峰石壁上,挥剑刻下“此石”二字,仰天高歌:“此石为砦,此砦乃营,步步石砦,天降神兵。”岳将军认为,“砦”字的含义:一为村落,二为军营。村村为砦,砦砦为营,全民动员,筑砦筑营,必定步步能赢,胜似天降神兵。从此,抗金的寨堡都以“砦”字相称。当时,太行山区的兵寨最多,据史料记载有37处,多数都称之为“砦”,并沿用到今。

  梁兴兵砦比较著名的有:

  丹坪砦:位于历山之下的“白华村东,四围壁之,绝顶平地”(光绪年《沁水县志》)。明代窦庄人张道濬在《游丹坪山记》中曰:“丹坪者,盖万山之特也。左右闼峙,水下绕,广十余武。相传宋岳忠武进次朱仙镇,河北所结义寨三十有七之一,今废城尚在。”丹坪山顶上有一大片平坦的土地,便于耕作和屯兵,相传古代有神仙炼丹于此,故名丹坪。此砦处于“群峰之中,又重关绝谳以键之”,实为进可攻,退可守的用兵之地。清人朱樟曾登砦凭吊岳将军,留有《过太行忠义砦,寻岳武穆故垒,用查初白[朱仙镇]韵》长诗。诗云:

  ……

  丹坪水冷白华凋,烟痕流尽英雄泪。

  守门石栏於菟蹲,减灶灰寒墙角弃。

  山前不见岳侯祠,雪酒孤松滴寒翠。

  阅尽沧桑又几年,斫地悲歌吐英气。

  南阳岳将军砦:忠义社在沁水7砦之一,在南阳村。《沁水县志》载:“南阳在县南五十里,宋岳飞使其将梁兴会两河忠义,败金人以沁水,即此地也。”梁兴大败金兵就发生在南阳村一带,史称“南阳之战”。明代诗人杨子器《岳将军砦》诗云:

  太行忠义奋如云,人血淋漓染战裙。

  一战南阳余孽扫,梁兴本是岳家军。

  仙台寨:在大箕镇斜村的小珏山上。仙台寨构筑非常奇特,东、西、北为深达数十丈的悬崖,只有南面有路相通。寨分内城和外城,具为青石砌城。外城较大,城墙呈环形状,主要防守山势较缓的南面。内城三面为悬崖,南面城墙高大而坚固,城门面西而开,离悬崖近在咫尺,门额上刻有“仙台寨”三字。即使攻破外城,内城也很难进入。对于水源的考虑也很周到,平时用山下的河水,如果河流被敌军封锁,就用泉水;天然泉水在堡外一山凹处,高崖上有士兵看护;如果泉水处被敌军占领,仍有外城和内城中的旱井水应急。仙台寨堪为冷兵器时代的杰作,中央电视台曾作了专题报道。

  岳神山砦:位于晋城与沁水交界的岳神山山顶。岳神山砦居高临下,地势非常险要,三面悬崖,一面斜坡,只要坚守住位于斜坡的城堡大门,山寨便固若金汤。古砦分内外城,内城已成一片废墟,外城保存较为完整,全用当地石料修砌。砦门保存完好,石壁上刻有“云松古”三字。内城中原有岳飞庙,是岳飞殉国后当地人为祭祀这位民族英雄而修建的。常年庙会之日,香火不断。明代著名诗人何景明游历泽州,作《岳将军砦》诗云:

  欃枪弄芒天改色,汴京失守乘舆北。

  鄂王唾手复中原,两河豪杰皆奋力。

  刊山筑砦声裂空,和议误国隳成功。

  千秋英魂或游此,森森草树生悲风。

  李寨梁兴兵砦:位于泽州县李寨风景旅游区高会观景亭前、沁河岸边的悬崖峭壁上,依山巅绕行而建,四周深谷巨壑,地势十分险要。砦门北开,只有一条山间小路相通,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王彦率抗金部队入太行山,因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八字军”。其后孟德﹑焦文通、傅选﹑刘泽等十九寨义军相继加入,人数发展至十馀万,多次击败金兵。其中一万多人后由王彦率领南下,受宗泽等人节制,抗击金兵,屡建战功。留在太行山坚持战斗的义军后与忠义社合二为一。焦赞城、孟良砦就是那时的产物。两砦地处太行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焦赞城与孟良砦:分别位于泽州县晋庙铺镇大口、小口一带。后人误将“八字军”中焦文通和孟德二人名字讹传为“焦赞”、“孟良”,一直至今。当然,这得益于杨家将故事的广泛流传。南宋初河北﹑河东地区人民纷纷组织起抗金义军,焦文通、孟德均为义军首领。建炎元年(公元1127)


  

文章引自:晋城广电网老乔博客

【话说当下宋江把报事人一看,却是西边房一员主管头目,叫做梁兴,便问:“走了哪个?”梁兴道:“走的是法师公孙胜。今日小人走过法师卧房,只见房门外扃没有人声,小人心疑,开门进去看时,原来法师走了,不知何故,他竟不别而行?”】

北宋末年,金军攻破太原府后,梁兴等人组织太原府和绛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绛县)的“忠义人兵”,他们先后曾克复河北路的怀州和河东路的泽州、隆德府、平阳府(治临汾,今山西临汾市)等地。梁兴等人曾率领部伍,冲过黄河,企图投奔宋朝,因遭伪齐军的拦阻,不得不中途折回。于是,梁兴等人就在太行山建立根据地,组织“太行忠义保社”,四出游击,梁兴“太行忠义保社”的队伍日益壮大,达到四千人。

1135年冬,梁兴率领率百余人渡黄河投奔岳飞麾下。 岳飞见到闻名已久的“梁小哥”,分外高兴,当即呈报宋廷。 宋高宗同意“优转官资,以劝来者”。由于梁兴留在岳家军中任职, 连结河朔的工作更得以大力开展。
1140年(绍兴十年),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掌权,随即废除对宋和议。五月,兀术亲统大军,以山东聂儿孛堇和河南李成为左右翼,取道汴京向两淮进军,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岳飞命梁兴渡黄河,和“太行山忠义保社”的赵云、李进、牛显、张峪等人会合,收复垣曲、沁水,攻下怀州、卫州。岳飞班师后,梁兴、赵云等仍在北方坚持抗金。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或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初,梁兴返回南方,与李道戍守襄阳府。此时“太行山忠义保社”开始为后人所不知。

(七)《鄂王行实编年》岳珂

先是,先臣自绍兴五年遣义士梁兴败金人于太行,杀其伪马五太师及万户耿光禄,破平阳府神山县。遣张横败金人于宪州,擒岚、宪两州同知及岢岚军事判官。遣高岫、魏浩等破怀州万善镇。又密遣梁兴等宣布朝廷德意,招结两河忠义豪杰之人,相与掎角破贼。又遣边俊、李喜等渡河抚谕,申固其约。河东山寨韦诠等皆敛兵固堡,以待王师。鸟陵思谋,虏之黠酋也,亦不能制其下,但谕百姓曰:“毋轻动,侯岳家军来。当迎降。”

或率其部伍,举兵来归。李通之众五百余人,胡清之众一千一百八人,李宝之众八千,李兴之众二千,怀、卫州张恩等九人相继而至。白马山寨首领孙淇等,伪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觐、秉义郎李清及崔虎、刘永寿、孟皋、华旺等,皆全率所部至麾下。以至虏酋之腹心禁卫,如龙虎大王下乞查千户高勇之属及张仔、杨进等亦密受先臣旗、榜,率其众自北方来降。韩常又以颖昌之败,失夏金吾。金吾,兀术子婿也。畏罪不敢还,屯于长葛,密遣使,愿以其众五万降。先臣遣贾兴报,许之。

是时,虏酋动息及其山川险隘,先臣尽得其实。自磁、相、开德、泽、潞、晋、绛、汾、隰,豪杰期日兴兵,众所揭旗,皆以“岳”为号,闻风响应。及是朱仙镇之捷,先臣欲乘胜深入。两河忠义百万,闻先臣不日渡河,奔命如恐不及,各齐兵仗、粮食,团结以徯先臣。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拜而候之者充满道路。虏所置守、令熟视,莫敢谁何,自燕以南,号令不复行。兀术以败,故复签军,以抗先臣,河北诸郡无一人从者,乃自叹日:“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先臣亦喜,语其下曰:“这回杀番人,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先臣始班师。
父老人民大失望,遮先臣马首,恸哭而诉曰:“我等顶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虏人悉知之。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遗噍类矣!”先臣亦立马悲咽,命左右取诏书以示,曰:“朝廷有诏,吾不得擅留。”劳苦再四而遣之,哭声震野。及至蔡,有进士数百辈及僧道、父老、百姓坌集于庭,进士一人相帅叩头曰:“某等沦陷腥膻,将逾一纪。伏闻宣相整军北来,志在恢复,某等肢望车马之音,以日为岁。今先声所至,故疆渐复,丑虏兽奔,民方室家胥庆,以谓幸脱左袵。忽闻宣相班师,诚所未谕,宣相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心,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先臣谢之曰:“今日主事,岂予所欲哉。命出诏书置几上,进士等相帅历堦视之,皆大哭,相顾曰:“然则将奈何?”先臣不得已,乃曰:“吾今为汝图矣。”乃以汉上六郡之闲田处之。且留军五日,待其徒从而迁者,道路不绝,今襄汉间多是焉。相州人张用勇力绝群,虢张莽荡。其妻勇在用右,带甲上马,敌千人,自号一丈青。以兵五万寇江西,俊召先臣,语曰:“非公无可遣者。”问用兵几何?先臣日:“以飞自行,此贼可徒手擒。”俊固以步兵三千益之。先臣至金牛,顿兵,遣一卒持书谕之曰:“吾与汝同里人,忠以告汝,南薰门、铁路步之战,皆汝所悉也。今吾自将在此,汝欲战则出战,不欲战则降。降则国家录用,各受宠荣。不降则身陨锋镝,或系累归朝廷,虽悔不可及矣。”用与其妻得书,拜使者曰:“果吾父也,敢不降!”遂俱解甲,先臣受之以归。俊谓诸僚佐曰:“岳观察之勇略,吾与汝曹俱不及也。”继又招降马进余党之溃者数万,先臣汰其老弱,得精兵万余人以归俊。俊奏功,先臣第一。《鄂王行实编年》

(八)岳飞的部将·赵云、梁兴、李进、董荣牛显张峪边俊李喜格禧

梁兴
   梁兴出身农家。北宋靖康时(公元1126-1127年)至南宋绍兴初,金军破太原府,梁兴与赵云、李进组织义军,在河东路各地与金军战斗数百次,杀敌头目约三百余人,人称“梁小哥”。其父梁建与母乔氏被金军杀害。梁兴在太行山组织忠义保社。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与金将耶律马五作战。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梁兴义军破神山县,又在交战中杀耶律马五和万夫长耿光禄。金朝调集大军围攻,梁兴率百余骑突过黄河,投奔岳飞,授武经郎、合门宣赞舍人。自此以后,岳飞“连结河朔”之工作得以大力开展。梁兴大约在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冬)或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春,为实施岳飞的北伐计划,又重返太行山区。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梁兴军遭金将徐文攻击,返回鄂州。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家军最后一次大举北伐。梁兴、赵云、李进和董荣、牛显、张峪两支游击军渡过黄河,转战河东和河北路,屡破金军。梁兴报告岳飞,北方抗金义军发展到四十万人以上,都以“岳”字作旗帜,盼望岳飞率大军早日渡河。岳飞被迫班师后,梁兴仍在北方坚持抗金。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或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初,梁兴返回南方,与李道戍守襄阳府。亲卫大夫、忠州刺史、御前同副统制梁兴上状,自叙经历,宋高宗诏加赠其父母。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鄂州驻扎御前选锋军同副统制梁兴卒。梁兴无子嗣,鄂州以户绝法没收其财产。荆湖北路提举常平盐公事傅伯成为梁兴立后嗣,又以其家财分给诸女。

李进
   北宋靖康时(公元1126-1127年)至南宋绍兴初,金军破太原府,李进与梁兴、赵云组织义军,在河东路各地与金军战斗数百次,杀敌头目约三百余人。后投奔岳飞,补修武郎。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家军最后一次大举北伐。梁兴、赵云、李进等率游击军渡过黄河,转战河东等路,屡破金军。以上摘自王曾瑜著《岳飞的部将与幕僚》一文

(九) 《 沁水境内梁兴太行忠义》作者田同旭 靖康之变北宋亡国后,梁兴为首的太行忠义社,在泽州、阳城、沁水、垣曲、翼城等太行山地区,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斗争。太行忠义的意义不限于配合岳飞抗击金兵,他可能与梁山好汉有关,他的前身可能是梁山好汉。因此,梁兴为首的太行忠义,可分二个阶段:北宋末年,他们已经据险筑砦聚义太行山,反抗北宋暴政;北宋灭亡后,他们改换旗号,才转而抗击金兵,呼应岳飞收复中原。【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文学院;这一篇学术论文清楚地记载李俊,李进,李进义,卢俊义,庐江李俊,李晋这些人名的变化,在话本中由一人变多人 进,jin 俊,jun;之音混。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