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童彬
童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14,768
  • 关注人气:9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前翘牛尾吗?资金有一种表现就行!

(2022-01-25 08:10:59)
标签:

量化

股票

昨晚和证券业内的朋友讨论量个问题,讨论之后我大概有了自己的答案

 

一, 行情会不会在节前止跌向上?

对于这个问题,不管外围有多少利好、利空因素,最终底部一定是交易行为改变造成的。对于交易行为,我一直用「博尓系统」量化交易来辨别,下面是上证指数的「主导动能」变化图。其中红色是「做多主导」,黄色是「获利回吐」,绿色是「做空主导」,蓝色是「空头回补」。而在市场下跌过程中,通常都是以绿色「做空主导」和蓝色「空头回补」为主。 

7月底的大跳水为什么能够快速止跌转牛,11月上半月的震荡下跌为什么能够在3400点一线结束,都和交易行为的变化密切相关。7月底的大跳水虽然快,但「主导动能」很快从绿色「做空主导」变成了连续3天的蓝色「空头回补」行为主导,虽然当时股价还在下探,但主导交易的力量完全变了,说明空头出现严重的分歧,回补的力量非常强大,直接导致跳水结束,市场上涨。 

11月上半年月虽然震荡下跌,但在11月4日之后,明显5天里4天是空头回补主导,同样说明空头阵营分歧巨大,回补力量很强,所以在11月10日就见底回升了。

节前翘牛尾吗?资金有一种表现就行!

而1月份的调整途中,空头回补超过做空主导的状态并没有出现。目前好的迹象是昨天是「空头回补」主导,但还没有明显占优,本周后面4天,空头回补行为能否占优至关重要。对于这点,要么大家多关注我博客文章,要么自己到应用市场,搜索并且「博尓系统」的手机应用,然后自己去量化交易,市场的空头回补力量变化,用「主导动能」一眼看清。

 

但提醒一点,不用去猜交易力量的变化,数据就是拿来看的,没出现之前根本不用去猜,猜就是藐视市场。已经有不少朋友,因为看我文章,找到博尓自己去用了,我看很多给我的回复评价都很高,甚至还有很多写用后感的,到时候大家用的时候也能去系统多看看,系统里有很多使用心得。 

 

一, 手头什么样的股票值得拿着?

对于这个问题,几个业内朋友都在抱怨,市值大的炒不动,市值小的,比如题材股,就看看创业板指数目前的高度,刚从历史次高点下来没多久,不敢炒。所以无论行情怎么走,只要后面行情走强,一定是局部走强而不是全部。因此我只要拿「博尓系统」去量化,盯住反弹前有机构库存的股票。因为这些股票还没涨起来的时候,机构资金已经积极动作了,当然机会更大,而这个股票此刻是在下跌,还是在横盘震荡,并不重要。  

就像高测股份(688556),前期从92元跌到58元,跌幅37%,上周出现小幅反弹后的继续下跌,股价差点又创新低。但用「博尓系统」去量化交易,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况,就是下跌过程中,橙色的「机构库存」已经持续出现,说明下跌背后,机构资金积极参与,这种情况下,一旦市场反弹,机构资金肯定愿意发力反击,所以昨天长阳反弹,一点也不意外。

节前翘牛尾吗?资金有一种表现就行!

还有像数字政通(300075)是横盘震荡的股票,1月5-13日也是震荡,并且在1月11日时出现了震荡破位,但仅仅是稍微破了一下,1月14日开始就转而向上突破。和上面的道明光学、瑞能科技完全不同。背后的原因,只要拿「博尓系统」去量化一下交易就一目了然,数字政通哪怕1月11日破位的时候,橙色的「机构库存」也维持在高水平上,说明机构资金依旧积极参与。当然发力,也会有先后,这方面大家可以自己到应用市场,搜索并且安装「博尓系统」的手机应用,自己去量化手头股票的交易,上周有没有机构资金积极动作,一眼就看清了,只要「机构库存」是持续的,就是机构资金积极参与,下午乃至明天,股价随时都可能会发力。

节前翘牛尾吗?资金有一种表现就行!

相比之下,像亨迪药业(301211)这样跌到低位震荡反弹,但机构库存消失的股票,最终还得下跌。

节前翘牛尾吗?资金有一种表现就行!

所以说,无论震荡还是下跌,光看走势,机构资金的行为是很难确认的。直接量化机构行为,然后再判断,要清晰很多。眼下,市场这种反复震荡的时候,机构资金的态度极大影响了股价。一些股价还在震荡,没怎么大涨,但「机构库存」持续不断的股票,短期的含金量非常高,大家手头股票,不管这几天是涨是跌,都可以到应用市场,装好一个「博尓系统」的手机应用,自己去量化交易,只要交易上「机构库存」确实持续在增加,短期也是有大机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