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美国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之后,全球外汇市场陷入新一轮动荡:一面人民币汇率连续数日触及“涨停”,香港金管局在短短两周之内十次干预外汇市场,展开热钱阻击战。一面又是印度央行、日本央行继续开闸放水,抑制本币过快升值,汇率战的风险正在累积。面对如此乱局、迷局,这背后的真实逻辑到底是什么?
通常状况下,量化宽松只是常规货币政策失效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国家央行已将它演变为常规货币政策,并让处于艰难复苏的全球经济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非常规时期。
如此之情形大大提高了新兴市场面临的内外风险:首先,债务货币化大大稀释债权人利益,导致东西方长期财富分配失衡。截至2011年底,发展中国家储备资产达7
其次,由于新兴市场货币大都盯住美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严重被削弱。不平衡的货币政策,不仅使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国际购买力与国内购买力背离,面临“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窘境,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
再者,新兴市场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在对外交易中长期依赖储备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借贷和投资,货币错配带来的汇率和资产风险不可避免。
因此,为抑制本币过快升值,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无序流动和风险,许多国家不得不对等投放本国货币。处于高位势的发达国家正在将风险向外转移,全球未来货币干预加强,很可能触发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贬值竞赛”,这不仅扰乱了全球货币秩序,使各国货币政策博弈更趋复杂,也导致主导汇率信号发生扭曲,进而扰乱全球贸易关系加剧贸易摩擦,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变得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