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亨利·基辛格1972年所言,“我们之间双边贸易额的最大可能,就我们的经济来说,是无限小的”。纵观货币发展史,一国货币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贸易的计价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中国必须建立以人民币为参照的定价体系,这将是人民币主权货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崛起的新路径,也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根本而言,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归根到底需要有资源支撑,人民币国际化也许还缺少更重要的功能——资源/能源计价功能。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接近10%,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职能初步得到体现。但在没有中资企业参与的国际贸易结算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仍相当低。人民币要成为美元那样被第三方国家普遍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据相应份额,未来还面临更艰巨的任务。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典型观点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当是从边境贸易到一般贸易中履行结算功能开始,并且在“国际贸易积累到相当的规模、国内金融市场也相对完善、人民币自由兑换即将完成时,人民币才可能真正扩展到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和投资货币、进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一般而言,衡量国际货币地位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根据IMF的数据,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美元仍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0%以上,其次为欧元、英镑、日元等,而人民币仅仅被个别国家接受为储备货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很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进一步显示,在信用证结算中,目前,尽管人民币已经取代日元成为第三大信用证结算货币,但对比来看,美元占比84%,欧元占据7%,人民币仅仅占据1.9%的份额,差距还是相当巨大的。
事实上,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1971年美元和黄金脱钩后,欧佩克国家想摆脱石油美元计价机制,但美国在20 世纪 70 年代和沙特阿拉伯签订了所谓的“不可动摇的协议”:沙特同意继续将美元作为出口石油惟一的定价货币。由于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因此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也接受了这一协议。从此美元与石油“挂钩”,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把美元作为储备,这也奠定了美元从此在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中的垄断地位。
当前,全球市场,如石油、黄金、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无论是WTI还是Brent。 这让作为全球最大需求方的中国付出了更多的成本。近十年来,中国大宗商品需求量的逐年上升,众多品种大宗商品需求量位居全球首位。由于没有定价权,我国等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上总体较为被动。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绝对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更不能把货币的跨境使用当做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利益在于定价权以及形成价格的全球影响力。
货币国际化路径决定着货币国际化的成败。现在看来,紧靠香港、甚至伦敦等离岸市场远远完不成人民币国际化的使命,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开辟新的更大的战场——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贸易领域。只有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和计价中的占比大大提高,才能保证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增长的需求,才能真正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稳固而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