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正当全球货币战争硝烟四起之时,一场悄无声息的碳权之争也正在如火如荼的上演。低碳问题是一个超越主权的全球议题,在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约定条件时,碳信用额度的价值和金融属性日益凸显,碳金融正成为发展权与主导权之争的战略制高点,并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
全球气候格局变化的根本力量,并非来自环境本身。正如用“气候改变”模棱两可的概念取代绝对化的“全球变暖”一样,导致全球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力量,并非来自于科学家绘制出的“全球变暖”灾难图,而是碳信用本位体系及其背后的“碳权”角力。
从商品本位的角度看,庞大的市场规模构成了碳货币的供给能力。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8年的碳交易量平均增长率超过320%,2008年碳交易总额达到48亿吨,全球碳市场规模达到1260亿美元,相比2004年不到10亿美元的规模,增长了100余倍。尽管2009年全球GDP下降了0.6%,发达国家更是下降了3.2%,碳市场仍然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到2009年底市值达1437亿美元,增长6%,成交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根据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将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650亿美元的碳交易市场。预计未来5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从货币本位的角度看,碳信用与货币绑定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新趋势。千百年来人类都在探索使用一种通货将世界的商品、贸易和金融联结起来,一国经济活动与能源贸易结合度是决定该国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能源出口或控制全球范围内最重要能源供给的能力,以及该国是否拥有该能源的国际定价权等,能源绑定往往成为国家崛起和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助推器。
目前,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元也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而美元更加不甘示弱:美国已有的战略优势(美元霸权、金融优势以及国家信用)也被大大削弱。财富标志的美元,已经不再是一种硬通货。2002年以来,美元江河日下,进入战略性贬值周期,美元作为全球信用基础的根基正在发生严重的动摇,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因此,美国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储备货币信用优势试图为美元找到新的出路,正积极构建“碳权市场”,抢购、囤积二氧化碳排放权,并将霸权思维在碳框架体系中延续。
此外,发达国家还围绕碳减排权和碳交易货币,积极搭建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并通过金融资本的渗透,构建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试图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中抢占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