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中医问诊《十问歌》
(2019-02-21 16:44:49)| 分类: 杏林歧黄 |
【健康养生】掌握中医问诊《十问歌》,自己也能辨寒热虚实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
问寒热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四问便
问头身
问便
临床问二便,主要询问二便次数、便量、性状、颜色、气味以及排便时间、排便时的感觉和有无伴随症状,这些方面的变化提示患者的寒热虚实演化,如果发现异常必须引起重视。若见小便色黄赤而短少者,多属热证;尿色白而清长者,多属寒证。便秘按寒热虚实可分为:实热者,多腹胀满闷,痛而拒按,苔黄燥裂;实寒者,多腹痛拒按,苔白身冷,为寒邪阻遏阳气,腑气不通。泄泻亦有寒热虚实之别:湿热泄泻,可见暴发泄泻,大便臭秽,腹痛肠鸣,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寒湿泄泻,可见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味腥臭;食滞泄泻,可见吐泻交作,吐物酸臭,泻下臭秽;脾虚泄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迁延日久;每日黎明前腹痛泄泻,泄后则安,多为肾阳虚泄泻,又称“五更泄”;肛门气坠,甚则脱肛,多为中气下陷。
五问饮食六胸腹
问饮食
吃得少、消化不良者,或为脾胃气虚,或为内伤食滞,或为湿邪困脾;日常容易厌食、胃部胀痛、嗳气、泛酸的人,多为消化不良;喜欢吃热食或吃完饭后常感觉饱胀者,多是脾胃虚寒;厌食油腻、胁胀呕恶,可见于肝胆湿热、横逆犯胃;消谷善饥者,多为胃火炽盛,伴有多饮多尿者,可见于消渴病;饥不欲食者,常为胃阴不足所致;食入即吐,其势较猛,多属胃中实火上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因脾胃虚寒;吞咽艰涩、胸膈阻塞者,多为噎膈证。
问胸腹
胸闷多与心肺等脏器气机不畅,或寒热虚实有关;心悸多是由于心或心神发生病变所致;胁胀多是由于肝胆及其经脉发生病变;腹胀多为气机不畅。
七聋八渴俱当辩
问听力
中医典籍记载:“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若患者有听力略微减退,或听觉迟钝等症状,称为重听;听力明显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称为耳聋;自觉耳内有响声,称为耳鸣。耳鸣、耳聋者,有的是由于肾虚引起,也有可能是肝火或肝经湿热所致,肾虚者多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且清长。
问口渴
口渴主要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出现障碍所致。中医认为,“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中医问诊时,会注意患者有无口渴、饮水多少、冷热喜好及其他症状。
口渴,可见于津液已伤、水湿内停;非常渴又喜欢吃冷饮,为热盛伤津;渴不多饮,或水入即吐,可见于痰饮水湿内停或湿热内困;口渴但用水漱口又不想咽下,且伴有多饮多尿的人,多患有消渴病。
九问旧病十问因
问旧病
医生问旧病,也是为了看看患者本次疾病症状是否与之前的疾病或家族史相关。如果患者平时身体强壮,患病多属实证;若身体虚弱者患病,多属虚证;平时阳虚、畏寒怕冷的人患病,多为寒证;阴虚者患病,多为热证。
问因
总的来说,病因属寒,多为寒证,治疗多用温热类药物;病因属热,多为热证,治疗多用寒凉类药物。此外,服药过程中,若患者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除常规问诊内容外,妇女应加问月经、带下、妊娠和产育等情况,也应了解小儿出生前后的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和是否患过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中医问诊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隅。若是生活中见到较为复杂的情况,还是建议大家去正规医院就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