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益避箕山之阴  编著《山海经》

(2016-11-14 22:16:29)
分类: 文化

箕山,是一座古老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山。箕山,一是因《孟子•万章上》中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二是因许由辞尧禅让、隐居箕山、挂瓢洗耳而闻名于世。三是全国多是因山形状象人们使用的簸箕,而得名簸箕山,简称箕山。 因此而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箕山有11座,且散落山东的青州郑母镇、沂水县富官庄镇境内,河南登封,山西平陆、襄汾、左权,江苏沛县,河北行唐,浙江临安,安徽巢湖等地1、今山东沂水县境,穆陵关东南沂水县富官庄镇王家箕山村和宋家箕山村 2、在山东费县东北五十里。亦名旗山。东泇水所出。3、在山东莒县北。 《水经注》 :箕水出诸县箕山,西南流注沭。4、在山东益都是县东五十里。亦名(箕山)山,又名香山。左思《齐都赋》“箕岭镇其左。”5、箕屋山 在山东莒县西北九十里。 《水经注》“潍水导源潍山。 : ”许慎《说文》“吕忱云:潍水出箕屋 : 山。《淮南子·坠形训》“维出覆舟。盖一山而异名也。上述几个箕山在沂蒙山脉不知有无雷同。6在山东濮县东五十里。俗伪为许由让位避居处。后汉吴汉破五校于箕山。 7、在河南登封县东南。尧时巢父许由隐于箕山,后伯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皆此。一名 崿岭。 8、在山西平陆县东北九十里。山形如箕。亦传为许由隐处。 9、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东。唐改箕州,因此山为名。箕州 唐置辽州。寻改箕州。又改曰仪州。后复曰辽州。即今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治。 10、在四川营山县。清嘉庆初教首罗其清踞此,左右立寨十数。为副都统额勒登保等所破, 其清走至垭子被获,其弟其书退巴中之方山坪,亦为额勒登保所擒。11在直隶行唐县西北五十里。以峰形若箕而名。相传以为许由隐此,上有许由冢。

箕山,《沂水县地名志》载:箕山,位于官庄区(今沂水县富官庄镇)驻地南6公里。远望此地像个簸箕,故名箕山。是富官庄镇境内第二高峰,海拔343.2米,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山体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在群山叠峦中,独树一帜。古代在附近曾建有“圣水寺”。箕山主峰东侧建有“老母庙”(也称“碧霞宫”),相传香火旺盛。山前还建有“石亭子”等名胜。可惜的是,这些名胜古迹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荡然遗存。明临江(今江西新余市)举人陈重器有诗赞曰:连绵山势相延属/皎皎青辉散林木/野老凌晨砺斧斤/村童向暮驱牛犊/坐招远树来清风/结伴闲云出幽谷/数声短笛手中吹/尽是人间太平曲。箕山东麓,潍河南岸有宋家箕山,箕山之阴,潍河北岸有王家箕山。

    据《费县志》记载,费县有两个箕山,一个在薜庄镇,薜庄境内有许多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与古费城很近;另一个箕山在现刘庄镇境内,箕山脚下有一鲁郎城遗址,许由城是一处春秋时期文化遗址,而与它对面祊河北的西西蒋遗址是龙山文化遗址,为省级保护单位。箕山与许由城,西西蒋遗址不过一二十华里,这个费县的讹传的许由,很可能就是费候伯益。据说伯益活到二百多岁,到现在,生活在箕山脚下的人仍是多长寿者。许由是隐士的鼻祖,伯益第二就当之无愧了。

箕山之名由来已久,但箕名之源尚存五说。

箕山因水而名、因国而名、因节而名、因志而名,缺乏开发炒作。

一是山因国(县)名。古籍《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有箕县,以山名也。商代曾有箕国,汉代在此设立箕县,箕国故址所在尚无定论,但汉箕县遗址就在离箕山不远的的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村附近。箕山因地处箕国(县)中心地带,故而得名。箕国是商代古国,姜姓,因与周王朝有姻亲关系,所以在周代得以存国。西周时期,占据莒城周围大片疆域。春秋初,其大部疆域为莒所夺,箕国退居箕山一带山丘地区,国也降到附庸地位,其宗祀得以延续。战国初为楚所灭。据专家考证,箕国地望,在今莒县东莞镇后石崮后、门楼、大沈庄和沂水县富官庄镇的垛庄、箕山为中心的潍河源流地区。后石崮后村北二里处的古城遗址,大沈庄村附近发现的多处古墓,都是箕国(县)的遗存。西汉时在此设箕县,隶属徐州琅琊郡,东汉时与灵门、析泉三县并入东莞。

二是因山名。《太平寰宇记》:箕县,盖因山为名。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志》载:“箕山,县北偏东百里,诸峰罗列,望若列屏,中有石壁开张,若箕,故名。但是,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指出:箕县境内有箕山,《太平寰宇记》谓“盖因山为名”。这样箕地是否就是箕国旧壤,从以得名?一个小山,本不足以构成县名。过去一般地名通例,凡是全部以山水为名的,类加山水字样,如山东的兰山县、沂水县等;若是依照山水方位为名,则附加其方位,如山东的莱阳县、济阳县等。先后县名变迁虽多,但是第一个县名为如箕,并没有经过改变,若由箕山得名,应称箕山县而不只称箕。

三是:因水而名:箕山潍河的源头。《重修莒志》谓潍有南北两源,北源出莒县西北约百里地带的箕山,南源出相距不远的屋山,盖广异名也。一个箕山,一个屋山,由这两山发源的水,汇而为潍。《水经·沭水注》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出东诸县西箕山,西与沂水县连界。山左右诸泉,为潍水发源,东北流入诸城县界。沭水来自沂水县界,西南入临沂县界。许慎、吕忱曰: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即指此山。发源于箕山西北麓、流淌了成千上万年的潍河正源,经箕山之阴东流至杨廷山西址南流入莒县境,从五莲北部进入潍坊市,流经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6市区,在昌邑市下营镇入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246公里,潍河总流域面积6376平方公里,是潍坊的主要河流,也是潍坊市的母亲河。因此说,箕山也是一座古老的山,一座与潍河同生共存的山。

考《通志》沂水县箕山水下注云:今(沂水)县东北凤鸣山,与箕山峰峦相连,古当统称箕山。此山发源之水,土人称绣针河。西南流经方家沟、汞丹山庄,西南入沭水,当即郦亭所斥之箕山水也,云云。莒之秀珍河有二:东入日照县者曰绣针;西自沂水县入境者,别名绣珍。绣珍河发源于沂水县连界之金华山,此山北与箕屋诸山接连。而秀珍河自沂水县入境,于大小诸汉村东南入沭,与《通志》所言,全不相符,岂沂水县入沭者,又一绣针河欤。

四是:因志而名。

箕山之志

上古高士许由其人,史书多记述为上古高士,尧禅让而不受,隐居颍水之阳槐里等地。其品德历代备受称颂。《庄子》记:“尧之师曰许由。”《吕氏春秋》记:“帝舜师许由。”《淮南子》赞:“舜,许由异行而皆圣”。《论衡》赞:“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千百年来,故里人民更是对他赞誉有嘉,世世代代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许由,字仲武,阳城槐里人,帝舜的老师。帝舜想把天下禅让给许由,在箕山附近访得许由,他不受帝舜的禅让,许由以为是一种羞辱而不肯接受,遁耕于箕山之下。帝舜又让他做九州长,他很厌烦,便去颍水边洗耳。许由认为听到这个任命认为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于是洗耳于颍水之滨,许由死后,葬在箕山,现在箕山上有许由冢、许由庙,帝舜封许由为箕山公神

五是:因节而名。

箕山之节

伯益(约公元前2070),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他是梁氏、徐氏、黄氏、江氏、赵氏、马氏、葛氏、裴氏与秦朝王室之祖。《辞海》说伯益是“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辞源》说他是“舜时东夷族的首领”。《水经•洛水注》引偃师九山有百虫将军,《显灵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敳,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汉书•人表考》卷二)。《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

《史记•夏本纪》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舜)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伯益非常聪明有才华,禹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脑帝舜推荐伯益,帝舜先派他去当辅佐夏禹治水的助手。《吴越春秋》称禹“遂行四渎,与益、夔共谋”。大禹因治水而名垂万世。伯益协助禹治水,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治水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成功的,离不开大费(伯益)的辅助,舜于是又对伯益大加奖赏,进行重奖。一是封地于费(今山东费县),伯益又名“大费”,是伯益因居费地而得氏名;二是赐旗,赐伯益旗上的飘带是皂色,象征伯益的等级为禹之副;三是招亲,舜将女儿玉嫁与伯益为妻。舜有一儿一女,皆女英所生,子名均,封于商,故叫商均,女名玉,嫁伯益;四是赐福,“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发达繁显,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后来,舜受尧禅位后选任九官,伯益便又受命为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的虞官,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因伯益因治水功劳巨大,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

 夏禹继承舜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伯益和他的父亲皋陶都深受夏禹的爱戴,禹与皋陶的关系舜和禹的关系一样,是正副军事首长的关系,皋陶早逝,接替父亲的做了禹的副手。伯益也是大禹的卓越的政治谋士,具有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判断力,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治国不能懈怠,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  

 按传统的禅让制度,举荐益为他的继承人。夏禹在位10年,禹在东巡途中死于会稽,临终遗言“以天下授益”,却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孟子•万章上》中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传说80公里青州郑母香山)。《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继位后,因辅佐禹的时间太短,不能为众诸候认可,而禹的儿子启的威望在伯益之上,于是启与伯益发生王位之争,伯益被启所杀;还有一种说法是伯益推让,辞归到他的封地费地养老,到箕山之阳隐居,于是启继帝位。

《大记》云:“伯益旧政,就国于箕山之阴,是箕山为益封国也”。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

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四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这就是所谓嬴姓十四氏,都是出自伯益。到了秦汉以后,作为宗族标志的“姓”与“氏”已无实质性的区别,姓氏混用,姓氏合一,姓即氏,氏即姓。这样,周代大量的氏,如徐氏、黄氏、江氏、秦氏、鲁氏、齐氏、楚氏、司马氏、邯郸氏等等,分别成了徐、黄、江、秦、鲁、齐、楚、司马、邯郸等姓。

                                                                                                                滕州    黄有惠   139632123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