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学记5.橘颂4

标签:
楚辞学习屈原橘颂 |
分类: 古典文学 |
(2)
“受命不迁”两句历来争议不大。大多从王逸说:“南国,谓江南也。迁,徙也。言橘受天命,生于江南,不可移徙,种于北地,则化而为枳也。屈原自比志节如橘,亦不可移徙。”
受命,受谁之命?这有点小分歧。主流意见是:受天地之命,也就是为自然法则所命,为物性所命。橘受天命,为自然规律所定,形成自身的物性,即本性。
什么物性、本性呢?不迁。立定乡土,不变不移。
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地迁而性移也。橘树生长于南国,就是南方,楚国,不可迁转移徙。否则,就长不成那么品质优秀的橘了。
有的学者,如苏雪林,认为是受后土之神之命,而后土之神是指地狱死神。因为她解释“后皇”也是如此。
前四句为一层,是对橘树的总括叙述与赞美。其纲领是“嘉树”。为什么橘是嘉树?因为它服于南国之土性,顺服天地之规律,受命不迁,扎根南国乡土不动摇。这很容易令人产生象征性联想,由树及人,由物及德,更何况还有儒家的“比德”思维呢。
比德,就是以物性来比喻人的道德品质。如孔子就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赞叹,以不惧严寒的松柏来比喻象征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志士仁人。此种思维,早已成为中华思维的典范模式之一,至今不衰。
屈原生于楚国,与王族同姓。他对自己的出身国族有深忱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这从他其他诗篇,尤其是《离骚》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屈原生于国都而长于乡野。他少年时代曾随被贬谪的父亲生活于汉北云梦一带。那里盛产橘柚,给了屈原以深刻的影响。
橘性不迁,比德到人,那就是扎根家国乡土,忠于祖国民族。家国深情不动摇。
受命不迁,是橘性的总评价,也是全诗的核心主旨。后文还会屡次申述,形成前后呼应的波浪式回环反复。
首四句总写,突出橘树“受命不迁”的习性。这是全诗第一层。下面开始从各个部分具体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