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荷斋读红札记18.凡例6.第5条2

标签:
红楼梦读红札记凡例 |
分类: 红楼札记 |
甲戌本《凡例》第5条经庚辰本窜入正文,即成定本。此后的传抄本(甲辰本除外),乃至版印本,萧规曹随,亦步亦趋,都把它当成正文处理,这就成了通行本的样子。当然,庚辰本写入时作了一些修改,以后各本也依样画瓢,各自作一些自以为是的修改。因此,这广为流传的第5条凡例竟也形成了纷纭繁复的版本形态。
我们可以推定庚辰本大约是经作者曹雪芹认可的,那么庚辰本凡例入正文及其修改除了首先表明批者脂砚斋的理解认识,同时也就代表了作者当时的、与甲戌本时稍有不同或稍有不同侧重的思想。这样一来,我们是否可以比对、综合两本文字,从而更加全面地体察曹公的创作境态以及其微妙的发展变化痕迹?
两本文字如下:
甲戌本
庚辰本
此1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2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3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4自又云:5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6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此裙钗哉?7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8当此,9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10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11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12编述一集,13以告天下人:14我之罪固不免,15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16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17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18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19故曰“贾雨村”云云。20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21
校记(分别以“甲”“庚”代称):
1、 甲多一“书”字,可以译为:“这本书的开卷第一回啊”。显见并非一个完整的句子,话还没完,紧接下文,所以我加逗号。表现笼盖全书的视域口吻,乃凡例批语体例。而且,《凡例》前四条分别以“是书”“书中”“此书”“此书”开端,正是凡例体例。
庚删却此字,就译为:“这是开卷第一回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独立的一句话,所以我用句号。视角则仅限于本回,乃小说正文体例,成了小说的正文开端。可见,此段凡例窜入正文,应是故意为之,推想已经被芹脂二人一致通过了。
2、 庚补“而借通灵之说”六字,扣住本回补天石通灵下凡故事,且照应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预伏下文“故曰”那一句,因果关系更显豁,使前后文气更加顺畅贯通,所以补得好。甲从全书角度,不提通灵,也是可以的;但就没有与下文“故曰”句相呼应,因果关系不够清晰,不好。
3、 甲抄录回目原文上半。庚简略为“甄士隐云云”,显然是抄书人图偷懒省事,故意简略。甲好。后面“贾雨村云云”同此。
4、 甲两问:一问“何事”,一问“因何”撰书。察下文,正是这两方面。事中自然已经包含人。庚缩减为一问,还是两方面,一问“何事”,一问“何人”。这就突出强调了“人”,但未能更好照应“因何”撰书。我觉得甲更好。
5、 庚加一“又”字,以呼应前文“作者自云”,逻辑、结构上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