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淀乡十八公
淀乡十八公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17
  • 关注人气:4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代诗歌写作技巧鉴赏

(2022-03-22 12:48:31)
标签:

转载

专题四 古代诗歌写作技巧鉴赏
【课程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古诗文字独特美,了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及其主要特点,品味其艺术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常见的三类诗歌写作艺术手法,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古诗的能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诗歌分析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古人思接千载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课程重点】掌握古诗技巧的分析技巧、解题方法。
【课程难点】分析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课程课时】7个课时

知识回顾(学案)
2020诗歌写作表达技巧
古诗的表达技巧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用的特殊方式。对表达技巧的肩上,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其中又以抒情与描写最为重要。
1. 抒情手法有: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心理反应、思想情感等;
(2)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衬)、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3. 描写手法:
(1)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可直接展现人、事物特点。侧面描写又称简介描写,通过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衬托索要描写的对象特点,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2)白描:用最简洁直白的文字抓住对象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任务、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3)细节描写:可以更加生动、具体、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4)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
(5)虚实结合:“实”是指眼前的景;“虚”可以是过去的景,可以是想象的景,二者结合可丰富诗歌内涵,扩展诗歌意境。
(6)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7)视角变换:有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等,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8)感官描写: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来描写景物,使描写对象生动可感。

                              二、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狭义的表现手法则指:联想、想象、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烘托、对面落笔。
1. 表现手法极其效果:
(1)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2)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凸显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以解释矛盾,对比鲜明,造成强烈反差,震撼人心。
(3)象征:即托物言志,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可以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4)比兴: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5)渲染:一般是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
(6)烘托: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7)想象: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8)对面落笔: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使情感表现更加细腻动人,收到委婉旁衬的效果。

三、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主及其主要修辞效果如下:
   (1)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2)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3)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4)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5)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6)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7)设问:用于开头可带动全篇,用于文中可承上启下,用于结尾可神户主题,令人回味。
   (8)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9)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10)比拟:促使读者产生联想,是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
   (11)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12)互文:渲染诗歌的氛围,使诗句整齐、对仗。
   (13)重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强调内容,事思想感情更为绵密曲折。

四、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以小见大、以景结情、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欲扬先抑等。
    1. 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2. 卒章显志:诗人在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3. 以景结情:以写景代抒情作结,使诗歌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情感隽永绵长。
    4.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指从不正面平铺直叙,先从反面着笔,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5. 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
    6. 首尾呼应: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7. 起承转合:
    “起”即开头;
    “承”即紧承上联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
    “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
    “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课中教学
一、 目标导入
在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常用意象的基本内涵之后,要读懂古代诗歌我们还需要熟悉诗人创作技巧,才能帮助我们发现诗歌独具匠心之处。
二、知识点讲解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已经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手法类型,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同桌讨论,完成下列习题:
(一)抒情手法
【研讨拓展】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透视〗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特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拥护和投笔从戎的愿望,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不无微辞。
〖参考答案〗这首诗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诗人发感慨: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三 闾 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的后两句有什么作用?
                                                                                        
                                                                               
〖试题透视〗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三闾庙,是奉祀屈原的庙宇。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含蓄的诗句,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前两句是抒情,后两句是写景,要回答此题,就必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本诗凭吊屈原。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后两句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黯然:暗淡无光的样子。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降幡:降旗。伤:感伤。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靠。寒流:指长江。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芦荻:芦苇一类植物。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借古讽今,借东吴破亡的历史,无情嘲讽了割据一方的藩镇: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试题透视〗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蝉最喜炎热的盛夏,那是它生命的辉煌时期。如今,到了白露已降、金风飒飒的清秋时节,临近它生命的尽头,这时的蝉鸣自然会变得凄切。诗人身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阶下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颔联从自身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蝉通体黑色,薄薄的蝉翼的纹络亦呈黑色。诗人正当盛年,却遭逢厄运,早生白发,本当乌黑的双鬓已成昔日旧影。如今树上那乌黑的寒蝉对着自己哀吟,让人怎能承受得了?颈联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性气候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生态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赴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申,心迹难明。尾联主要写己,但仍切合写蝉。这两句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从而点明诗的主旨。从蝉的角度看,是说蝉高居乔木,餐风饮露,本是清廉高洁的;自己与蝉一样有着高洁的品性,却不被人理解。这样,自然之物“蝉”又与人格化身“予”相契合了。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蝉的高洁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表现了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
【自主探究•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      
第三步,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反思】

 
    







(二)描写手法
【研讨拓展】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试题透视〗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二人依依惜别,是“舟凉”更是“心凉”。后两句描写了朋友远在异方的惆怅之情,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之情。如果理解了“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的意思,那本题也不算难;因为送别诗写景一般要么是写眼前景,即景抒情;要么是运用虚写(想象)的手法,写别后的景象。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在高考中,对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考查主要是和鉴赏形象及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使用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等多种技巧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形象。这首诗四句,每句构成一幅相对独立的画面,合起来又组成一幅更有意境的画面。后两句一写“宿鹭”,一写“跳鱼”;一用“静”,一用“鸣”。所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就非常明显。
〖参考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试题透视〗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是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然而, 赵师秀这首小诗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是写景,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第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第四句是意蕴丰富的句子,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全部是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似乎不见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参考答案〗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自主探究•答题步骤】
第一步,精准指出所用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第三步,指出手法的使用效果。
【教学反思】





    
(三)表现手法
【研讨拓展】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请简析诗的结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诗人抒发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
                                                                                
                                                                                  
〖试题透视〗这首诗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光景融和的春天。次句叙事,写吏民为他饯行。第三、四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参考答案〗结句主要运用了反衬(或衬托)手法。因为离别在即,所以诗人在饯别宴会上听到的作为助兴的音乐越是悦耳,内心就越是感到一种难舍和难受。这种以喜送反衬(或衬托)悲离的结句,渲染了诗人与当地民众的深情厚谊,使得诗意余韵不尽。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简析这首词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试题透视〗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参考答案〗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上片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快乐,下片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今昔对比的凄凉,突出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怅惘与悲伤孤独情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
                                                                                
                                                                                  
〖试题透视〗诗人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参考答案〗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上阕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下阕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伫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结句的“闲愁”,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琵琶行 
白居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中最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参考答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说明听众完全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用的是烘托的表现手法。
庆 庵 寺桃花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12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试题透视〗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这所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从此不与世人交往。但诗人也有担忧,在家种植桃树,营构自己的“桃花源”,这毕竟是一厢情愿的事,所以才有“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样的诗句。作者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焚,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心情。 
〖参考答案〗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桃源”“避秦”“渔郎”“问津”等语,都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人通过用典表现自己与元代官场决绝的态度。 
【自主探究•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手法。
    第二步,析特点。
    第三步,明作用。
    第四步,剖情感。
  【教学反思】


  



(四)修辞手法
【研讨拓展】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步)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 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第二、三步)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这是一首即景而作的小诗。诗题“野步”,意郊野漫步。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的春日景色。诗歌移步换景,依次展现春日郊野的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昂然生意,给人触目皆新的感觉。表现手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诗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这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的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透视〗这是一首边塞诗。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试题透视〗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恼与苦闷。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
〖参考答案〗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试题透视〗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让人捉摸不定了。
〖参考答案〗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双调]  蟾宫曲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本曲以设问开头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曲简析。
                                                                                      
                                                                                 
 〖试题透视〗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开头一个设问提得十分突兀,但作者笔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引入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曹操、孙权、诸葛亮都是英雄。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抱负的宏愿。
〖参考答案〗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诗歌末句用反问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试题透视〗这首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百战疲劳壮士哀”是根本原因,“中原一败势难回”是结果。
〖参考答案〗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自主探究•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分析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形象、意境、情感、主旨)
    【教学反思】










(五)结构技巧
【研讨拓展】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试题透视〗本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
〖参考答案〗本诗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这首诗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反映当时边疆战事频仍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这两句起什么作用?
                                                                             
                                                                                    
〖试题透视〗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
〖参考答案〗诗的尾联,苍凉悲壮,卒章显志,既表达出对诸葛亮功业未遂而身死的无限惋惜和怀念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和无数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试题透视〗“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 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 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试题透视〗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参考答案〗“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自主探究•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技巧,明确结构技巧。
    第二步,析运用,联系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情况。
    第三步,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艺术效果。

三、答疑提升
    请同学们自行课后整理错题与疑难点,就易混淆之技巧进行比较辨析,同桌间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四、达标检测

课后巩固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整理知识点并完成表格。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广义) 描写
抒情
其他
结构技巧

五、教学反思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