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荷斋读红札记15.凡例3.第一条
标签:
红楼梦读红札记凡例 |
分类: 红楼札记 |
且看第1条原文:
《红楼梦》旨义
此条有一个题目:《红楼梦》旨义。
你看,是《红楼梦》。本书题名是《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但凡例一开篇就说“红楼梦”。不是应当写作“《石头记》旨义”吗?
下文解释说,这《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注意:“红楼梦”是总名。由此看来,这个题名,在写作凡例时,应该已经为大家所公认,并很通行了。
那为什么书名不题“红楼梦”,却叫“石头记”呢?我们看第一回的一节原文:
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由上可见,“石头记”是最初的题名,是本名。空空道人抄录回来,改名“情僧录”。再往后,到吴玉峰题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为“风月宝鉴”。甲戌本此处有一段脂砚斋的眉批: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风月宝鉴》是曹雪芹以前的旧作,曹的弟弟棠村曾为之作序。《红楼梦》应该是在此书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现今棠村已经去世,脂砚斋(或者包括曹雪芹)阅读新作《石头记》而思念旧人,所以就保留了“风月宝鉴”这个题名。
接下来,曹雪芹十年笔耕,大的修改就有五次,最终题名“金陵十二钗”。注意,曹雪芹自己定的题目是“金陵十二钗”,这应该是他自己最钟意的题目。
绝句诗后面,有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句话不大像是原著正文的文字,倒像是脂砚斋或畸笏叟加的行间批语,不知什么原因窜入了正文。它很好地解释了甲戌本叫“石头记”的原因:这是脂砚斋又改回来的。可见,脂砚斋最钟意的题目是“石头记”。
回到凡例第1条原文。“旨义”二字后有一个字的空格,这显然是小标题的格式。那么下文应该谈“旨义”了吧。可是,后文并没有详细地谈旨义,而是重点解说了几个题名在小说中的点睛呼应处。“旨义”到底是什么?“红楼梦”是总名,这也算旨义?“风月宝鉴”是戒风月情,这是全书旨义吗?“石头记”是石头所记之事,也没有说所记事的旨和义。
最可怪的是“金陵十二钗”这个题名。凡例作者真的很不满意这个题名。吐槽了一大堆不满意。要知道,从上面所引小说正文已知,这可是曹雪芹亲自定下的题名哎!凡例作者并不理解曹雪芹“金陵十二钗”这一题名的深刻含义与满腔情意。因此,凡例不是曹雪芹亲笔,而应该是脂砚斋写批语时所作。
按照明清时的惯例,小说发表流传,一定要有批语夹杂其间,原作与批语共行于世。这是从李贽、金圣叹批《水浒传》就立下的规矩。《红楼梦》如此,《三国演义》《金瓶梅》《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等概莫能外;甚至民国时蔡东藩的历代演义,蔡氏亲自操刀,自作批语,并不在乎所谓“自卖自夸”之嫌。
小说作者与批者,在当时同等重要。脂砚斋、畸笏叟等《红楼梦》最初的批者甚至大量参与并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与结果。他(们)应该提出要保留“风月宝鉴”这一题目,甲戌评批的时候又把题目改回“石头记”。我们读原著和脂批会发现,秦可卿之死的写法处理就是作者曹雪芹采纳了批者的意见和建议。
所以,凡例虽非曹公亲笔,但其作者深知雪芹,其重要性绝对不可低估。
最后再补说一下。“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是总名。那么,其他题名只能是别名了。总名,涵盖全书旨义之名,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解读;别名,就只能覆盖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的旨义了。《红楼梦》的众多题名,正体现出小说多方面的旨义,体现着作品旨义的复杂性、立体性与多元多维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