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艾青1.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

标签:
现代诗歌新诗赏析艾青 |
分类: 现代文学 |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赏析
艾青一至四岁寄养在本村贫苦农妇大叶荷(即大堰河)家,五岁开始上私塾、小学,喜欢绘画和手工艺。1925年9月,15岁的艾青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9月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院长看到他的画,说:“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到外国去吧!”
1929年春,19岁的艾青赴法国巴黎学习西洋绘画,绘画之余,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名著,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爆发,这一天,艾青登上了从马赛回国的邮轮,一个月零四天后到上海,不久即加入上海的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此诗就写于他从巴黎去马赛准备回国的途中。
层次感、立体感极强的色彩却成了背景。烟,乳液似的烟,才是主角。更毋宁说,光,晨光才是主角。“新鲜”,既是烟的品质,又是人的体验。新的一天开始了,那样的鲜亮,光明普照大地。“乳液似的”,有一种质感,稠稠的,凝态化,固态化;有些厚度,浓浓的,纯纯的,白白的。是不是还散发着一点儿馨香与甜味儿?一个“流”字,强化质感的同时,就由静转动了。动静结合,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早晨!
所以,作者的情感喷薄而出,直抒胸臆:“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拟人手法,洋溢着喜悦与赞叹,是否还有些面对圣洁的敬意呢?“新鲜”再次亮相,成为诗眼。
结尾是一个特写。深夜光芒闪耀的灯光,这时却变成了“微黄”,整个画面又点染上一颗颗的微黄,色彩更加丰富了。不管它怎样“颤栗”,“微黄”岂能与晨光争辉!这一对比衬托,新旧交替,万象更新,大光明到来了。
二十二岁的诗人,走在从巴黎去马赛的路上,走在黎明的路上,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