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小孩的真性情之一
(2010-03-30 15:17:02)
标签:
教育育儿小孩家长幼儿心理身心特质情绪抑郁求知 |
家有小宝必知的常识(系列)
最近,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孩健康茁壮的成长问题。正苦于自己这方面知识不够的时候,因缘巧合听了一堂幼儿教育专家的讲座,受益良多。在此还是重点介绍下这位专家吧,他是福州长颈鹿幼儿园的创办者王志成先生,台湾人士。听完他的讲座后,感觉王先生确实在幼儿心理研究、行为引导、因材施教等方面很有造诣。
现根据自己听讲座时随心所欲的一些笔记来整理下相关的知识:
之一
第一篇:了解小孩的身心特质
虽然我们成年人都是从小孩这阶段走过来的,但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健忘,或者小时候的事情根本就已经在自己的记忆之外了。人一旦经历了成长,经历了复杂的社会、经历了无数的人和事,好听的是说自己的心智成熟了,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变狡猾了,不再单纯不再直白了。因此,我们反过来来关注小孩的成长过程时,句还得借助专家的力量,来认真审视小孩的身心特质。
首先,情绪性、兴趣性、自我中心是小孩的基本心性。也就是说,在跟小孩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当先处理小孩的情绪性,要先进行安抚,然后进行说理分析。这是很重要的环节。而不是按自己的处世方式来思考,最重要的是平稳小孩的情绪,然后进行各种引导,这很容易被忽视。小孩的兴趣形成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家长的持续性。如果家长很有耐心,能持续的培养小孩的兴趣,小孩就会有较强的兴趣体现。自我中心很容易理解,小孩还未上学(包括幼儿园)时,根本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完成到他我的转变,团队的磨合锻炼是关键,也就是说学校很重要。
其次,力求独立,喜欢模仿,求知欲强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其实,人一生都是在力求独立的过程,这就是小时候的天性使然。在自己还不会走路时,自己的独立是依靠指挥大人来完成的;一旦自己能够独立行走时,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自己想要做成的事;到了上中学时期,有了自己一定的思想时,一般来说都有相对固定的伙伴,此时小孩大约在13、4岁,最容易跟家长产生代沟的时期;到了大学时代,句相对独立了。喜欢模仿也是小孩的天性,因为小孩是要借用模仿来达到其成长的目的的。小孩此时接触的人还是照顾他的家长为主,因此,大人的言谈举止还重要,需要大人可以注意,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家长喜欢在书房读书,长久以往,小孩就会觉得在书房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爸爸妈妈才会有那么多时间在书房读书啊。这一概念就会长驻小孩心中。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让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甚至有的时候,家长还得学会制造很多的为什么出来,让小孩始终有思考的问题,而且会有寻求答案和得到答案时的快乐和成就感。这也是考验家长耐心毅力和知识面的一大问题。
再者,小孩会有气质上的差异。在这里,小孩分几种类型。一种是兴奋型的。这类的小孩属于躁动(三分钟热度的跟风),反应快速灵敏,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做事容易有反悔的表现。换句话说,这类孩子鬼点子多,但有时想到这点子时又把前一个点子给忘了。在引导这类孩子的时候,一般采取延时满足的方法。打个比方,小孩在超市想要一个玩具赖着不走,而这类玩具家长认为暂时不适合时,你可以告诉他,今天没带钱,这个玩具以后买。这类方式就是让小孩还有下一次的思考过程,让他多次思考这是不是他想要的玩具。一种是沉静型的。这类小孩的突出表现是拖拉,不太容易突破自己,有畏缩情绪。第三种类型是抑郁型的。这类小孩的特点是敏感,多愁善感,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容易表现出输不起的心理。大多数小孩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与这类孩子相处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小孩情绪的宣泄。也就是说,要多观察小孩的心情,多与小孩进行密切而轻松的沟通,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根据具体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一千个小孩有一千面性格。以上的分析只是大部分小孩的一些共性。每个父母都应该都花些时间与自己的宝宝相处,用心去了解、理解自己小孩的特性,然后融入小孩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宝宝健康茁壮的成长。千万记得,父母才是小孩成长过程中的启蒙老师,而且是最重要的言传身教的老师。引导小孩,一切应从自己做起。你,做到了吗?
敬请关注第二篇《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本问将分析小孩0~3岁、3~4岁、4~5岁、5~6岁这几个阶段小孩的学习需求的特点和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