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东为汉滨区、岚皋县,西为镇巴县,南为城口县、万源市,北为汉阴县。紫阳县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号紫阳)得名。紫阳交通便捷,襄渝铁路、包茂高速穿境而过,先后获得“硒谷之乡”、汉江画廊”、“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素有“贡茶之乡”美誉。紫阳县境内万山重叠,古有“岩邑”之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构成“三山两谷一川”的基本轮廓:汉江由西至东横贯全境,任河由南向北纵流入汉江,两条河谷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及其东部的蒿坪河川道。因北有秦岭和凤凰山两重山岭阻隔西北寒流,南有任河谷地输送西南暖气,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紫阳富硒茶,为中国陕西省南部紫阳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产区位于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雨适中,气候宜茶。境内产销茶叶历史悠久,且天然富硒区,所产茶叶硒元素含量高,具有特种保健功效。
紫阳富硒茶历史悠久,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茶祖神农氏在陕西形成了最早的饮茶习俗,开创了陕西5000年“茗饮之风”,陕西更是开启了“茶马互市”的先河,将“茗饮之事”推广至大江南北,形成了举国饮茶之风,陕西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源头,它的发展史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而作为陕西茶树最佳生长区和茶叶主产区的安康更是中国最早栽培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一直处于茶树原产地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间地带。全国有71%的县缺硒,而紫阳是富硒地区,微量元素硒被茶树吸收转变为有机硒蛋白。台湾大学刘荣标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福建泉州产的乌龙茶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其原因是含有较丰富的硒。而紫阳茶含硒量比乌龙茶更为丰富,因此有人把茶叶称为“原子时代的饮料”,而把紫阳茶称为“延年益寿的良药”也并非是无根据的。早在清代即有人发现紫阳茶的药用价值:“茶性最寒,能疗疾,醒酒消食,清心明目。”
天然紫阳富硒茶的珍品为紫阳毛尖系列,分翠峰、银针、翠芽等,其品质特征是:芽叶嫩壮匀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高长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美、回甘,叶底嫩匀成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