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了百年沧桑荣辱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位于山东济南北泺口镇,据专家测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完全可以再使用50年。
该桥建成于1912年11月,历经风雨寒暑、世事变迁,为沟通南北大动脉做出了重要贡献。静卧在母亲河的怀抱里,它似乎也在诉说着曾经的几多屈辱和几多梦想。

建设技术堪称一流。泺口位于济南城北,黄河蜿蜒千里至此时,南依大坝,北枕鹊山,形成一道强有力的约束屏障,是建桥的理想位置。但由于洪水期水面宽约1300米,水深10.9米,对大桥用材及桥墩设计要求很高。
1908年12月30日,清政府邮传部专门派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京张铁路局会办兼总工程师詹天佑等来济南考察并协调建桥工作。对铁路桥梁建设非常有经验的詹天佑,经过实地勘察,认真测算,提出了两方都能接受的“减少桥墩、扩大桥孔、加固堤身”的方案。
1912年11月16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竣工,并举行落成典礼,总造价为1166万德国马克,折合当时白银454.56万两。至此,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正式投入使用,也标志着津浦铁路全线贯通,结束了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段通车的局面,使得南下北上的人员、物资得以畅通无阻地横渡黄河,极具战略和经济价值。
由于设计、构造、用材在当时都堪称先进,并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气压沉箱等技术,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建成伊始就成了旧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建筑物之一,是当时全国孔径最大的铁路桥梁,在当时世界桥梁中也是罕见的。
命运多舛,写尽战火硝烟 由于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地理位置特殊,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它的命运多舛就在所难免,多次遭到战火的破坏,最严重的就有四次被炸坏。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大桥存在的隐患,铁道部对大桥多次进行了整修加固。特别是1951年的那次维修,恢复了原设计的通过能力,为南北交通发挥了巨大作用。鉴于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政府一直派部队常年守卫,客车过桥要关窗,行人通过桥下不得停留。
1958年,黄河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峰。郑州黄河铁路桥的一个桥墩被冲毁,周恩来得知后,立即赶到郑州视察,直到午夜,他才离开。
百年沧桑再谱华章,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大,河床淤高快,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桥址河床平均淤高2.3米,其间河堤连续加高了三次。因防汛安全需要,当时国务院和铁道部文件规定,从1991年4月21日起,大桥停止客货列车通过,全桥封闭,所有客货列车改经位于齐河县的曹家圈大桥横渡黄河,饱经沧桑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似乎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然而,1992年,国家决定修建邯郸至济南的铁路,有关专家认为,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仍有使用价值。经过一系列科学检测鉴定,证明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具有充足的剩余寿命,于是决定对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进行修复改造。1998年伊始,泺口老桥抬高加固工程开工,将北端八孔钢梁抬高与主桥孔梁底相平。
2000年5月31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又正式恢复通车。据专家测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完全可以再使用50年。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现被列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