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山万寿寺
万寿寺在明嘉靖《四川总志》中记为万福寺,当时马湖府也是与叙州府、重庆府并列的行政机构。寺在万寿观的东边,山间小路应可串联,考虑容易走错反而绕远,就继续沿主街前行,到种子公司处上山。遇见有路人便问庙子,他们一例指向平房后,从诸多住家前穿过,大家都习惯了来看庙子的人,顺手给我们指路。
省文物局网站的介绍如下:
万寿寺位于屏山县城东1公里处,背倚锦屏山,前临金沙江。据明嘉靖《马湖府志》和清乾隆《屏山县志》载,该寺始建于金大定时(1161-1189年),元皇庆元年(1312年)重建,明成化、正德、万历及清咸丰年间均进行过培修。万寿寺在明代曾为马湖府掌佛教的僧官——僧纲司正都寓所,因郡守常在此举行庆典,祈求福寿,故名万福寺。明正德十年(1515年)知府赵时吉进行扩建后,改名万寿寺。万寿寺原有山门、大雄殿、观音殿及厢房等几部分,现仅存大雄殿及观音殿。两殿处于同一南北轴线上,间距约5米,占地6000平方米,同为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色筒瓦,间有琉璃瓦,坡度较平。
介绍使用金代纪年,不解,另有资料说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差了近一百年。现存建筑定为明代,框架与万寿观相似,体量也差不多。因为寺院周围被居民住房占据,反而使殿前后的环境得以保留,大家就在大雄宝殿前晾衣服,小孩也喜欢过来玩耍。大雄宝殿被粉饰过,屋架上有清咸丰年的题记,不过是写在木板上再钉于梁下。



匾上所署时间是大明万历癸酉四月初八吉旦




梁上时间是大清咸丰八年黄钟月上浣吉旦


观音殿未经粉饰,西壁上还残留两堵泥塑,屋顶有八角藻井。殿内一片狼藉,散落着一些石刻残件。东边一堵墙倒塌,其余被塑料布围住。后壁有灶台,下檐斗拱已熏黑。
下山时,在一处台阶边看见省保碑,碑前有两个碑座,挖一挖,说不定万寿寺附近还能整出点古董来。屏山县城还有几座明代石桥,没有寻找,因为有些已经铺上混凝土路面。倒是官水井没去看可惜了,因水质好,过去只能官家享用。井对一座城而言,就是生命。砌井的石头、滤水的铜钟、四周的围墙都可以搬迁,可这眼甘泉又如何带走呢?